假、丑、惡……一古腦兒打盡
《缺氧》就很像一篇新時代的報告文學,它把所有能揭露出的丑聞做了盤點,卻不曾花功夫把學界的黑暗轉化成精致的文學情節。
責任編輯:劉小磊
讀英國19世紀的社會問題小說,常感覺作者與時代的貼近,有時幾乎要同步了。比如迪斯累利(Benjamin Disraeli)在拜相之前發表著名小說《西比爾》(Sybil),時在1845年。書中第六章描寫憲章派在倫敦的請愿活動,以及隨之而起的騷亂,那不過是1843年發生的事。小說家金斯利(Charles Kingsley)的名作《埃爾頓·洛克》(Alton Locke)先是1849年在雜志上連載,然后1850年出書。小說的重頭戲,竟然是1848年倫敦的請愿活動。去年發生的大事,今年就有人作六七百頁的長篇小說,當作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予以鋪陳。若是這批救世心切的作家生在當今的中國,肯定會盯上2008年汶川地震、奧運會,甚至去年高鐵撞車事件這類題材了。
《缺氧》,朱曉琳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年8月,20.00元
假丑惡一古腦兒打盡
《缺氧》就是這樣一部與時代高度同步的小說。當然,它還不至于寫“唱紅打黑”或者“走轉改”,作者選擇的是比較安全的高校題材。小說的主人公曾玲是30歲的大學講師,她的博士論文被人揭發有剽竊嫌疑。這位曾老師當初寫論文時追求多快好省,把俄羅斯同事的成果直接搬運過來,如今就是這件不光彩的事被人捅給了學校。曾玲雖然心虛,雖然柔弱,卻也不甘坐以待斃,于是聯絡其他兩位被指控抄襲的老師,一同與調查委員會周旋。
作者就以這起剽竊案為楔子,將當今學術界的各種亂象一股腦都編織到了情節中。所以這薄薄200頁里面,塞滿了各種怪事、丑事、荒唐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