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20209)
在私有產權和市場經濟條件下,資金和企業家等都是生產要素,所有生產要素之間自由組合,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乃是社會財富創造的不竭動力,這就要求金融自由和企業家精神同時在場。如果金融自由有短板,那企業家精神要么會受到削弱,要么會在實現自身價值過程中榮譽與清白難保。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張彬
N0.1 自由、產權與企業家精神
在中國企業家論壇上的講演 2012年2月4日 張維迎
(原文摘編)我們市場經濟要多元,至少有很長的路要走。那么市場的基礎是什么呢?我想就三點,第一是自由,第二是產權,第三是企業家精神。
第一,自由是我們人類追求幸福的基本權利,自由,從積極方面來講,就是每一個公民都能夠利用自己的智慧、知識、技能、勞動,自主地決策,改善自己的生活,實現自己的夢想,從消極方面講,每個人都不受他人的奴役。如果一個社會沒有自由、沒有市場機制意味著一部分人可以剝奪另一部分人,這就是強盜的邏輯。
第二,市場的基礎是產權。產權也是我們道德的基礎。只有我們尊重個人的權利,通過為個人創造價值而獲得自己的收入,我們才能真正成為有道德的人,目前道德的衰落一個原因在于沒有能夠很好地尊重個人的權利和財產。產權也是我們社會信任的基礎,因為只有每個人對自己獲得的東西充滿了信心,他才會愿意投資,才會愿意花幾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去追求一種新的具有不確定性的東西。
產權保護的重要一條,就是對政府征稅權力的限制,如果沒有對政府征稅權力的限制,我們不可能有真正很好的產權保護,而不受限制的征稅就是掠奪,1215年英國《大憲章》,約束國王的征稅權,也就是說國王不能任意地征稅。
第三,談一下企業家,任何阻礙企業家創新的政策都是反市場的。計劃經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阻礙企業家精神發揮作用。限制企業家活動最大受害者是誰?是普通的老百姓,是消費者,企業家所有的東西都是伺候人的東西,如果我們不允許一項產品進入中國,真正受到傷害的是數億的消費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