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不開主旋律的日子
人人耳熟能詳的”主旋律“已經提出20周年。1987年,在“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通知”兩個月后,主旋律被電影界提上臺面
●“對主旋律支持是逐年增高,你立項的時候會受到電影局、當地政府、電影廠的支持,支持不僅是道義上的,而是資金上的保證,拍完后還有獎勵,政府鼓勵你的創作積極性。這不是一般的口號,而是變成了一套很完整的鼓勵系統,這個系統基本上是從主旋律口號提出之后就開始成立了的?!?BR> ——主旋律口號提出者之一,現《電影》雜志主編趙葆華 2005年3月,廣州市盲人學校的孩子集體“觀看”了平生第一場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 譚慶駒/攝 遵照鄧小平指示,話劇《決戰淮?!穭h去了3封電報的情節。 1987年,17歲的山西孩子賈樟柯和他的同學,每月能領到學校發的1元錢,他負責拿這筆錢組織大家包場看電影。賈樟柯組織的都是奇奇怪怪的香港電影——一點也不像學校組織的包場。
●“主旋律是電影界首先提出來的,貫徹主旋律要符合藝術規律,好萊塢的主旋律非常巧妙,懂得如何宣傳美國精神,用故事、人物融解掉、融化掉。我們過去有些影片可能故事性弱、人物性格弱……影響了主旋律的弘揚,但這不是主旋律不好看?!?BR> ——中宣部文藝局原局長梁光弟
●“關于主旋律曾經有各種各樣的定義,從1987年到現在有多少定義根本說不清楚,‘三性統一’,從最早的文藝定義開始;‘百花齊放’,這是一種;然后‘雙百’;然后是‘二為’,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然后是‘三性統一’;然后‘弘揚主旋律,堅持多樣化’;‘三貼近’也是一個……有很多種不同的定義存在?!霌P時代精神’,大概就是‘主旋律’的意思,這是社會的責任。但你要說誰給它一個科學的界定,我覺得沒有?!?BR> ——電影局文藝處副處長陸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