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蘇聯時期珍貴的歷史檔案
在蘇聯,利季婭也許算不上最杰出的作家,但在赫魯曉夫至勃列日涅夫時期,她卻以大義凜然與極權政治不妥協的“異議”姿態,成為少數堅持記錄歷史真相、“捍衛記憶”的作家。
責任編輯:劉小磊
◇《捍衛記憶——利季婭作品選》
◇藍英年、徐振亞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年10月
在閱讀本書之前,并不知曉“利季婭·丘可夫斯卡婭”這個名字。據譯者藍英年先生介紹,利季婭一家三代有四位作家,在蘇聯屬于社會名流,其父丘可夫斯基在十月革命前就很有名。但在中國,父女二人似乎都沒有什么知名度,這興許與他們在蘇聯并不“走紅”的另類姿態有關?——1958年,帕斯捷爾納克獲諾貝爾文學獎,當《真理報》高調展開對他的批判、蘇聯作協隨即將其除名時,丘可夫斯基和利季婭父女倆,公開給予帕斯捷爾納克誠摯的支持。他們也是索爾仁尼琴始終的朋友與支持者,上世紀60至70年代初,丘可夫斯基的家和別墅,是索爾仁尼琴長期寄居的避難所。1980年,著名物理學家哈薩羅夫被流放,利季婭不顧自身安危,盡力奔走呼號。
在蘇聯,利季婭也許算不上最杰出的作家,但在赫魯曉夫至勃列日涅夫時期,她卻以大義凜然的姿態,成為少數堅持記錄歷史真相、“捍衛記憶”的作家。
在蘇聯,利季婭也許算不上最杰出的作家,但在赫魯曉夫至勃列日涅夫時期,她卻以大義凜然與極權政治不妥協的“異議”姿態,成為少數堅持記錄歷史真相、“捍衛記憶”的作家。與索爾仁尼琴一樣,利季婭的文學寫作,將真理的表達和捍衛放在了第一位。1939年,大清洗的恐怖尚未結束,利季婭便動筆寫出了表現大清洗中普通家庭悲慘遭遇的中篇小說《索菲婭·彼得羅夫娜》。
索爾仁尼琴的長篇小說《古拉格群島》,是一部社會檔案式的對斯大林時期勞改集中營血腥歷史的全方位記錄,而利季婭的中篇小說《索菲婭·彼得羅夫娜》,則通過一位母親的視角,揭示了大清洗帶給普通人的恐懼和絕望。
小說的主人公索菲婭·彼得羅夫娜,是一位出版社的打字員,善良、敬業,因工作出色而成為業務骨干,并以非黨身份被選為工會委員。盡管索菲婭的生活并不理想:私房在革命之初被幾個家庭擠占,她與兒子蝸居一間小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