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讓自己那么窮”——金士杰和臺灣“小劇場”運動三十年
“臺灣話劇卻再也找不回舊日好時光了,那時,大家都窮得非常徹底,但都敢讓自己那么窮,不沖票房來,只為自己的理想?!?1歲的金士杰說的“那時”,是1980年代的臺灣。
責任編輯:袁蕾 助理編輯 朱曉佳 實習生 彭軍淋 魏晨捷
“臺灣話劇卻再也找不回舊日好時光了,那時,大家都窮得非常徹底,但都敢讓自己那么窮,不沖票房來,只為自己的理想。”61歲的金士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說的“那時”,是1980年代的臺灣。
“莫利”和“米奇”是話劇《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中僅有的兩位演員。金士杰扮演“莫利”,另一位臺灣藝人卜學亮扮演“米奇”。這是一部老師和學生過招,“心靈雞湯”式的小劇場話劇。
一個圓弧形舞臺,一把椅子,一架鋼琴,極簡的舞臺背景。在跳躍的音符中,大學教授莫利跳起歡快的華爾茲出場了。十六年后,他卻失去了歡快的舞步,患上跟物理學家霍金一樣的怪癥“漸凍癥”,只能在輪椅上等死。在莫利生命的最后14周里,與他的學生米奇展開了一次有關死亡、愛情、生命的心靈對話。
金士杰的戲劇生涯是一部臺灣“小劇場”運動的活歷史。“嚴格來說,戲劇是該被淘汰的藝術形式,但它保留下來了,僅此,就應該伏地敬仰。”金士杰說。圖為金士杰在主演《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 (劇組/圖)
莫利曾是學校的風云人物,米奇則羞澀靦腆,兩人因喜愛音樂投緣,到畢業典禮時,學生害怕身體接觸,匆匆給了莫利一個擁抱就倉皇跑掉了。學生和教授16年沒有聯系,這是一個懸案。米奇因為經商的叔叔的關系,離開了最愛的音樂,變成一個工于心計的體育記者。曾經風云一時的老教授卻成了“漸凍”人,社會的邊緣人群,兩人16年后再見,地位已經發生了大逆轉。學生有點趾高氣揚、故作謙虛地來探望老師。在心靈上來講,老師是巨大的,學生卻戴著假面具摘不下來。面對一個隨時會跌倒的病人,學生只能擁抱。
“這實際上是一個‘不知道如何說再見’的故事。也是一次破冰之旅,逼著現代人摘下面具,自然、真實地面對自己,勇敢擁抱眼淚、病痛和死亡。”金士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2011年初,“小劇場話劇”《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在臺灣首演半年內,演出36場,觀演人數超過6萬人次,臺灣媒體評論為“將觀眾拉回小劇場的佳作”。
2011年年底,沒有經過一刀刪減,《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班師上海,演出兩場,主辦方又加了場,門票也很快售罄。2012年3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