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20216)
中國當前的經濟體制,是一種既有市場經濟因素,又有大量舊體制殘余的過渡性的經濟體制。它既可能通過進一步的改革前進到法治的市場經濟,也可能蛻化為國家資本主義乃至權貴資本主義。過去30年高速增長的奇跡來源于新生的市場經濟制度解放了人們的創業精神,而靠政府強化行政管制和大量投入資源實現的增長不但不能長期維持,而且早晚會造成嚴重問題。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張彬
N0.1 中國面臨新的歷史節點
《同舟共進》 2012年第2期 吳敬璉
(原文摘編)中國當前的經濟體制,是一種既有市場經濟因素,又有大量舊體制殘余的過渡性的經濟體制。它既可能通過進一步的改革前進到法治的市場經濟,也可能蛻化為國家資本主義乃至權貴資本主義。過去30年高速增長的奇跡來源于新生的市場經濟制度解放了人們的創業精神,而靠政府強化行政管制和大量投入資源實現的增長不但不能長期維持,而且早晚會造成嚴重問題。
第一,與強勢政府控制整個社會的體制相適應的粗放增長方式不可持續。
中國維持高速度經濟增長,一是依靠政府強制動員和大量投入社會資源,二是成功學習日韓等國的“東亞模式”,采取低估本幣匯率等出口導向政策。出口貿易刺激了沿海地區加工工業大量引進技術和雇用低工資農民工?,F在,這些積極效應也已風光不再。和日韓等國經歷的情況相同,中國在經歷了十來年出口推動的繁榮后,21世紀初期在微觀經濟領域出現技術進步緩慢、效率下降等弊??;在宏觀經濟領域,則出現了貨幣超發、資產泡沫和通脹壓力增大等病象。
第二,各級政府日益強化的資源配置的權力和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強化了尋租活動的制度基礎,使腐敗迅速蔓延。
在1988-1998年,中國經濟學家曾對轉型期間日益抬頭的腐敗現象進行深入的討論,提出通過市場化改革鏟除尋租活動的制度基礎。1990年代初期商品價格自由化,曾經也阻斷了通過商品價格雙軌制尋租的“官倒”們的財路。然而,行政權力不肯退出市場,使尋租的基礎在許多領域繼續保持。由于體制的演進會有路徑依賴,一旦進入政府主導的路徑,從尋租活動中得利的特殊既得利益者,必然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