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左傳》不如讀《紅旗》?”—專訪羅多弼
“蔣介石掌權的時候,馮友蘭馬上寫信祝賀他,毛澤東掌權,他也一樣。毛澤東就回答說,做人要老實一點。我不清楚馮友蘭的想法,但我明白他是一個偉大的學者。
”
“中國的經驗告訴我,真理和謊言的區別不能是任意的”——羅多弼
羅多弼1947年生人,屬豬,今年是他的本命年。因為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的學生,在“世界漢學大會2007”上,羅多弼是各路媒體爭相采訪的對象。但很多人不知道,羅多弼跟中國文學最深的淵源其實是他寫于1980年的博士論文:《1928一1929年期間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爭論》,此后,他的研究領域轉向中國思想史。
和許多在“全球左傾”的1960年代開始對中國感興趣的少壯派漢學家一樣,那時候中國的一切都能引起這位遠在北歐瑞典的年輕人的好奇。在家鄉瑞典北方小城市的書店里,多卷本的毛澤東著作可以很方便地買到;馬悅然上課要講《左傳》,遭到羅多弼和他的同學的一致反對:不如講《紅旗雜志》。
同為“1960年代制造”的漢學家,羅多弼和他的德國同行顧彬有很大的不同。
在“世界漢學大會2007”的圓桌論壇“漢學視野下的中國文學”上,顧彬重提他幾個月前拋出的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批評,這次的言辭更加形象、鋒利:“1949年之前的中國文學是五糧液,1949年之后的中國文學是二鍋頭”;“中國沒有話劇,沒有小說”;49年以前的作家都是翻譯家,49年以后的都不是,一個作家應該用外文的體系來看待自己的母語……
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激動難捺,針鋒相對地指出,因開罵中國文學在中國“暴得大名”的顧彬,以霸道而偏激的全稱判斷吸引大眾媒體的眼球,已越出一個學者應恪守的界限;他為中國作家開出的學習外語的藥方則更加不切實際,不通外語的沈從文同樣寫出讓世人驚艷的文字。
羅多弼對顧彬的看法不以為意。他認為中國和中國文學有遠比顧彬的表述更復雜的現實。話題拉雜展開,自由散漫,然而其中很大一塊居然是圍繞“紅色中國”的??雌饋磉@是我們都繞不開的一個話題。羅多弼的笑容純真、坦率,像一個坐著麋鹿突然降臨的北歐小男孩。
當年馬悅然上課要講《左傳》,羅多弼和他的同學一致反對:不如講《紅旗》
“為什么美國不和紅色中國建交?”
南方周末:說來有些話長,您是1968年開始學漢語的,那個時候家里反對您學這個專業嗎?那時候瑞典人,比如您的家人對中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