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香港在糾偏——反內地、“蝗蟲歌”之后

反內地、“蝗蟲歌”的背后體現香港市民的焦慮感。港陸落差、生存空間擁擠、公共服務滯后,在極端本土主義感染下被簡化為對內地人的指責。所幸理性聲音不絕,有責任感及有識之士正在糾偏。

責任編輯:曹筠武

編者按:以“蝗蟲”侮辱內地同胞絕不可接受,但其背后香港市民的焦慮感也不容忽視。港陸落差、生存空間擁擠、公共服務滯后,在極端本土主義感染下被簡化為對內地人的指責。所幸理性聲音不絕,有責任感及有識之士正在糾偏。香港人正邁出走向理性的第一步,內地應借鑒——若再遇“蝗蟲歌”圍攻,內地客們不妨深情款款對唱一曲“東方之珠”。

2月20日,旺角,盡管“反內地”仍時有風潮,但街頭內地客與香港人混雜,其實無從分辨。香港市民與內地客之間的隔閡,更多來源于雙方的互不了解甚至誤解。 (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

寒流仍眷戀著香港,2012年2月9日晚,在商業中心旺角,氣溫已降到10攝氏度以下,但嶺南大學一年級學生余煒彬脫得只剩下一件短袖。他和伙伴們輪流站在一個鋁梯頂上向洶涌的人潮高呼:“我必須告訴你們,不要被種族主義的謊言欺騙。”

在他身后,一幅媒體廣告被重重地打上了紅叉。它刊登于2月1日的香港某報,畫中一只巨大的“蝗蟲”正伏在獅子山頂貪婪地俯瞰整個維多利亞港,設計者想要表達的憤怒是:內地的雙非孕婦和自由行游客已在如害蟲般入侵和掠奪他們的家園,對此,“香港人,忍夠了”。

這極具煽動性的控訴挑動了很多市民的情緒,并迅速卷積成整個城市的心情。在部分港媒和互聯網,激進的人們正在掀起一場對內地人的口誅筆伐并痛惜“這個城市正在死亡”。

但也有例外。在余煒彬和伙伴們抗議香港正陷入種族主義泥潭的晚上,有近600名港人簽名表示支持。在旺角這可能還不如一個牛雜店5分鐘的人流量。但信心仍互相傳遞于這群瑟瑟發抖的年輕人之間。“只要還有一個人能被說服,這個社會就還有理性。”余說。

在2012年的香港,理性確實顯得尤為珍貴。元旦過后,整個市民社會就在一連串偶然事件中陷入了焦慮和不安,1月,“D&G拍照事件”、“雙非孕婦”和“游客地鐵進食”接連激發陸港兩地民間情緒對立;兩周后,北大教授孔慶東發表“部分香港人是狗”的報復性言論,反諷性“蝗蟲”廣告針鋒相對地刊登;2月3日,7名憤怒的香港青年上街唱“蝗蟲歌”圍攻內地游客。

“憤怒和謾罵只會掩蓋問題的實質。”余說,“在香港,很多年輕人正在失去希望,但他們卻習慣于找替罪羔羊而忽視了真正的麻煩制造者。”

至少從表面上看,這座城市仍美輪美奐,社會各界也都為即將到來的回歸15周年慶典而忙碌。這15年間,陸港兩地互利合作,但在民間層面,相互認同之路卻走到了一個需要探討和找回“理性”的路口。在積聚已久的“焦慮感”猛然爆發之后,知識界、傳媒、政界和年輕人中富有責任感的一部分,正在努力推動香港向“理性”一邊邁出第一步——盡管他們都承認,這并不容易。

香港反內地游行隊伍中,多見“蝗蟲”標牌。香港知識界、傳媒界對這種歧視性言行已多有質疑與批評。 (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

自由港里的幽靈

即使隔著初春的霧靄,從夜晚的維多利亞港環望香港,仍不無璀璨夢幻之感。這里至今仍是中國乃至亞洲最值得自豪的城市,有廉潔的政府、自由的經濟和完善的法制,因而連續18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如今,在映如白晝的中環,百年前康有為的感嘆猶然在耳:宮室瑰麗,道路整潔,巡捕嚴密,為法度之地。

“這是我們熱愛的城市,現在卻困難重重。”晚上10時,余煒彬結束了抗議,在寒風中忍受著轆轆饑腸。他是香港&l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