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陸民間關系三節點:大逃港、北進、捍衛本土

作為“一國兩制”的首個試驗場,回歸后的香港樹立了優秀的標桿,但經濟上一度遭遇重挫。而另一側的內地則續寫著三十年高速增長的經濟神話。陸港關系,也在這一消一長中發生著或微妙或深刻的變化。

責任編輯:楊繼斌 實習生 沈穎 肖輝龍

一百五十余年分隔,香港發育成一個既與內地相似又獨特的社會。在改革開放前,陸港兩地的關系僅靠民間零散而薄弱的來往牽連,但1980年代后,兩地交往上升為官方共識,屢創經濟奇跡的香港更一度成為內地的老師。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作為中國“一國兩制”政治構想的首個試驗場,香港樹立了優秀的標桿,但經濟上一度遭遇重挫。而另一側的內地則續寫著三十年高速增長的經濟神話。

陸港關系,也在這一消一長中發生著或微妙或深刻的變化。

香港近來多有反對向內地開放自駕游的集會。HK9413“諧音”車牌成為流行“道具” (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

為逃港者加油

1979年,40歲的深圳寶安居民張大成在單位受了委屈,砌磚好手被分配去種地。在那個仍不能自主擇業的年代,張大成準備到“對岸”試試。

新中國成立后內地先后有過4輪大規模的“逃港潮”,分別發生在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據統計,在內地漫長的困難時期,自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共有100萬人偷渡香港。

1979年的8月16日,張大成耗盡家財換來一艘80匹的漁船,并帶上了數十個同鄉。深夜出發,有人求神,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