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理想主義者”還是騙子?
從希望工程到行知學校,再到所謂的“心之光”社會企業,曾經的“流浪青年”黃鶴,歷經了其從事公益事業的三次跨越。然而,每到一處似乎均伴有爭議產生,他到底是一個一心為公的理想主義者,還是一個滿嘴謊言的騙子?
責任編輯:楊繼斌 實習生 謝雪
從希望工程到行知學校,再到所謂的“心之光”社會企業,曾經的“流浪青年”黃鶴,歷經了其從事公益事業的三次跨越。然而,每到一處似乎均伴有爭議產生,他到底是一個一心為公的理想主義者,還是一個滿嘴謊言的騙子?
新一代的陶行知
46歲的黃鶴出生于安微省肥東縣包公鎮大黃村,他姊妹6人,上面三個姐姐,下面有一弟一妹,父母仍健在,均已年過八旬。
黃鶴是村里首屈一指的名人,不過對于他所從事的事業,外人卻知之甚少。“開始知道他在希望工程,后來又去開學校,”一位村民對來訪的南方周末記者說,“是個很好的人。”
不過,對于一心做慈善的舅舅黃鶴,外甥女小羅卻充滿憤恨。“他發財我們不要一分錢,他是窮光蛋我們也不認他——就當沒有他這個人。”
小羅的母親、黃鶴的二姐黃曉萍解釋說,孩子是傷透了心。6年前,小羅去黃鶴任校長的行知學校打工,干了一年,弟弟只給她開了3000塊錢。“孩子哭得不行”。
“他(黃鶴)就是要名譽,”小羅說,“其他可以什么都不顧。”
對外人親近,對家人冷漠,是二姐一家對他的基本評價。據他們說,有次回家,黃鶴曾當著父母的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