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近視手術:福音還是魔咒?
最早從事激光近視手術的臺灣名醫為何宣布“封刀”?號稱最安全、最成熟的近視治療手術有何問題?在激光近視手術市場急劇膨脹之下,醫院刻意回避風險、政府監管缺位,這留下了一個個安全隱患。
責任編輯:曹海東 實習生 張馨苑 趙振江 王靜怡
南方周末記者專訪臺灣激光近視手術封刀名醫、FDA前審批官員、受害者代理律師,還原激光近視手術神話真相
全球名醫紛紛封刀,審批官員追悔莫及
一項號稱最安全、最成熟的近視治療手術為何會引發全球關注?一位最早從事激光近視手術的臺灣名醫為何宣布“封刀”?事實上,在激光近視手術市場急劇膨脹之下,醫院刻意回避風險、政府監管缺位,這留下了一個個安全隱患。
雖然諸多專家聲稱激光近視手術成功率高達99%,然而,正是這1%的失敗率被很多醫院刻意回避。 (勾犇/圖)
元老“封刀”
將角膜切開,用準分子激光一打,然后再將角膜復原,只需五到十分鐘,近視就成為往事。這儼然是現代科技神話。
準確、安全、穩定,頭頂這一系列光環,準分子激光近視矯正手術——準分子激光屈光矯正手術,亦簡稱準分子手術、雷射屈光手術,目前最常用的稱LASIK——在過去二十年間風靡全球,令逾三千萬近視患者摘下了眼鏡,輕松地看清世界。
然而,這個給近視患者帶來福音的天使果然白璧無瑕嗎?
2012年情人節,臺灣媒體報道稱,因患者術后視力明顯下降,最早將激光近視手術引入臺灣的臺北醫學大學眼科兼任教授蔡瑞芳宣布不再做此類手術。
蔡瑞芳1995年即開始在臺灣進行雷射手術臨床試驗,收費一度全島最高。“封刀”之說一出,兩岸眼科界反彈強烈。其中,中國最大規模眼科醫院集團愛爾眼科股價應聲下跌。
2月16日,愛爾眼科發表聲明,稱“準分子手術安全性毋庸置疑”、“臺灣某醫師認為準分子手術不安全的說法僅代表他個人見解,而缺乏可靠的證據”。
5天后,臺灣眼科學會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稱,學會正在做專業的學術討論,待學術討論有結論后,“會在適當的時間提出報告”。
“事實上,早在半年之前,我就已經不再做此類手術了。”2月20日中午,蔡瑞芳在手術間隙對南方周末記者細陳“封刀”始末。
據蔡瑞芳介紹,雷射手術的過程是先做一個角膜瓣,過去是用板層刀,現在是用飛秒雷射,即所謂的無刀雷射,然后再用準分子雷射激光打出想要的度數,最后再將角膜瓣復原。“過去我們業界認為這個角膜瓣的復原是很牢固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