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德輝之死真相
葉德輝因何而死?一說,他在北伐戰爭期間寫對聯辱罵湖南農民協會為“六畜滿堂”、“一班雜種”,觸彼之怒,自取滅亡……
葉德輝因何而死?一說,他在北伐戰爭期間寫對聯辱罵湖南農民協會為“六畜滿堂”、“一班雜種”,觸彼之怒,自取滅亡。一說,他奸污鄉間少女,后來,此女參加革命,當了“干部”,遂將葉氏“劣跡”報告省黨部,由組織出面,處死葉氏,為她討回“公道”。二說俱屬奇談,并無確證,然而,一直以來流傳甚廣,讀者信之不疑。在對迄今所見相關史料詳加考辨的基礎上,譚伯牛撰成此文,以澄清葉德輝之死的真相。同時,此文參考了當代學者對葉氏之學行與思想的研究成果,嘗試為葉德輝畫一幅不同以往的歷史肖像。 “數十年轟轟烈烈,天子不得臣、國人皆欲殺、海內誦其著述、遐荒識其姓名”之葉德輝(1864-1927)
60歲生日將至,葉德輝寫了一篇自敘,文章的開頭是這樣的:“數十年轟轟烈烈,天子不得臣、國人皆欲殺、海內誦其著述、遐荒識其姓名之葉德輝,至是而年始六十?!边@個長句很有意思,一邊是悼懷傷往,牢愁郁怒,一邊又孤傲自矜,老健自喜;既是性情的寫真,也是生涯的總結。更有趣的是,若將“天子不得臣”以下4句作為提綱,稍加說明,恰可為葉氏寫一篇小傳。
葉德輝其人
葉德輝(1864—1927),字煥彬,號直山,又號郋園。他的祖籍是蘇州吳縣,因幼年隨父至湖南,遂注籍為長沙人。清光緒十八年(1892),他考中二甲第九十五名進士,旋授吏部主事;同榜進士中有不少近代名人,如蔡元培、張元濟、趙熙、趙啟霖、蔣廷黻等。在吏部供職不過兩年,他便告假歸里,自此不再出仕。自敘所謂“天子不得臣”,說的就是這段故事。
然不作官好辦,事親養家,日常經濟問題如何解決呢?德輝早有盤算。其父本是商人,在當時長沙的黃金地段——坡子街, 擁有一間旺鋪,叫做“葉公和”醬園,一向生意興隆。及至德輝衣錦回鄉,且不說利用自己的身份去做官商勾結、牟取暴利的事,至少,能避開一般商人經常遇到的無妄之災,以保證家族生意的“可持續性發展”。當然,德輝之棄官從商,即在西風漸染的清末,也是一樁“另類”的事情。傳統中國士大夫或不諱言利,其上者講經世濟民之學,為國謀利;其下者,則不免營私舞弊,追逐一己之利。但是,不論上等下等,一般而言,都恥言商業,更不必說親自參與商業經營。這自然是受了重農賤商傳統影響的結果。德輝則不信這一套。據其弟子的記敘,他非但不恥言商業,甚至“恥言高尚,以為高尚乃無用之別名”。在那個時代,什么是“高尚”呢?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才是“高尚”;書讀得好,能中進士入翰林,居恒一卷在手,暇則弄月吟風,不親俗務,口不言錢,這才是“高尚”。德輝竟以此為恥,可見他的特立獨行,可見他的思想開放。但是,德輝并不以商業盈利為人生目標。對他來說,擁有豐厚收入的最大好處,在于可以專心治學、不為他累。以學術為志業,聊適我心;不以學術為職業,借敷我口。德輝于此,庶幾近之。
&nbs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