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20223)
經濟危機使公眾廣泛關注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但是卻很少有人關注政府失靈問題,而這正是導致危機爆發并長期持續的主因。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張彬
N0.1?自由競爭惟一可行
《新世紀》周刊 2012年2月20日 加里·貝克爾
(原文摘編)當前經濟危機的嚴重性無疑暫時讓公眾不再像以往那樣尊重資本主義、“自由”市場以及芝加哥學派。但是我認為,盡管像美國這樣的資本主義國家應當對經濟組織的某些方面予以調整,以減少未來出現嚴重衰退的幾率,但實施自由競爭式市場制度的經濟體仍然最有可能實現長期經濟增長。
經濟危機使公眾廣泛關注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但是卻很少有人關注政府失靈問題,而這正是導致危機爆發并長期持續的主因。例如,2003年以后,盡管資產市場迅速繁榮,但是美聯儲仍然決定保持低利率,監管機構和政府官員對銀行資產的擴張歡欣鼓舞,并未盡力控制銀行的資產資本金比率。又如,美國國會議員和政府官員鼓勵甚至要求銀行為征信記錄不良的、只能提供很小一部分房產凈值的家庭提供按揭貸款。此外,政府失靈還體現在美國的許多州和地方政府在危機之前的繁榮時期大規模增加政府支出,增發國債,超出了合理水平。
由于政府監管失靈,未來防止銀行與家庭債務過度擴張的最佳手段在于制定資本金要求之類的規則,而非賦予監管機構更多自由裁量權。監管當局經常和銀行與家庭一樣盲目樂觀,濫用手中的權力;有時更會被銀行和居民家庭“俘獲”,為其搖旗吶喊。
盡管在過去幾年,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崩盤”觸發了金融危機,但并不意味著自由市場的整體危機。很多人認為國家資本主義堪當自由市場制度的替代品。在過去三十年中,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驚人成就,但是,產值最高、最具活力的是私營經濟。中國的經濟增長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開放私營經濟,私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