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黑夜作見證
“我一動也不動。我是怎么啦?父親剛挨了打,就在我的眼前,但我連眼睫毛也不動一下。我只是看著,不出聲。要是昨天,我準會用手指甲掐那惡棍的肉。我已經變了這么多?變得這么快?”
在一個苦難見證者眾多,但卻很少有人站出來作見證的社會里,增強“作見證”的意識,便成為培養公民人格和發揮公民作用的重要內容。
布肯瓦德納粹集中營里的囚犯們,第二排左起第七人,就是后來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的埃利
維賽爾于1963年成為美國公民,現與妻子住在康涅狄格州
《夜》 【美】埃利·維賽爾著,王曉秦譯,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11月,18元
198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維賽爾(Elie Wiesel)以意第緒語寫成的自傳體作品《夜》,已被翻譯成三十余種語文,第一個英文譯本是1960年出版的,今年年初又推出了由維賽爾的妻子親自翻譯的新英文版,受到各方重視。
維賽爾出版了四十多本著作,《夜》是這些著作的核心。維賽爾的貢獻不只體現為文學創作的成就,更體現在站出來為納粹集中營的受難幸存者向世界“作見證”的道德勇氣和社會行動。維賽爾的名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