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特別報道】專題詢問“破冰”兩年 質詢何時不再休眠
開展專題詢問,是本屆人大的破冰之舉。作為人大監督的法定形式,盡管專題詢問存在著剛性不足等局限,也缺乏進一步的監督手段,但眾多專題詢問中,不乏促進政府改進工作的成功案例。
責任編輯:版面編輯>李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參加過專題詢問的全國人大代表葉青說,他對應詢官員回答的態度是滿意的,但專題詢問的效果有限。一般回答總是短平快的“已經做了”或“認真對待”,具體怎么做,沒有下文。
“2010年全國的機場建設費才區區146億,相對國家10萬億元財政收入,這點錢的收取早該取消了!”
“對國內旅客收不收確實沒什么,但有部分是外國人繳納的,收了能增加收入。”
這是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和財政部一位副部長的對話。對話發生在2011年6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的一次專題詢問中。
要維護和樹立人民代表大會的至上權威,履行好監督職權,就必須完善質詢制度,強化人大代表的質詢權。 (何籽/圖)
開展專題詢問,是本屆人大的破冰之舉。2010年兩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人大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依法開展專題詢問和質詢,請國務院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到會回答詢問、答復問題。
最近的一次是2011年1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工作的報告開展專題詢問,教育部長袁貴仁出席答復問題,此外還有教育部、發改委、公安部、法制辦等8個部委的副職領導參加。
當時剛發生甘肅校車事故等一系列交通事故。有兩名委員提到,農村學校較少、布局調整,帶來學生上學路途遙遠等問題,如何進一步做好布局調整工作。袁貴仁當場表態,會慎重對待學校撤并,不具備條件的,不予撤并。
這是本屆人大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的第六次專題詢問。“詢問”和“質詢”,作為人大監督的法定形式,過去一直被長期閑置。
其中,“質詢”是一種剛性監督,嚴厲程度僅次于罷免、彈劾。新中國成立以來,除了地方上在上世紀末有過幾次質詢,全國人大尚無一例。
自全國人大常委會首開專題詢問之&l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