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20301)
在改革進程中,可怕的不是反對聲音的出現,而是一出現不同聲音,改革就戛然而止。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張彬
NO.1 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
《人民日報》2012年2月23日 評論部
(原文摘編)發展起來的問題、公平正義的焦慮、路徑鎖定的憂嘆……在鄧小平南方談話20周年、黨的十八大即將召開之際,人們對改革的普遍關切,標注著三十多年來以開放為先導的改革進入了新的歷史方位。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改革頂層設計”,從經濟領域到社會政治領域,改革越是向前推進,所觸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復雜,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難啃的“硬骨頭”,不能回避也無法回避。
改革就會招惹是非,改革就是“自找麻煩”,改革也很難十全十美。三十多年后,身處深水區和攻堅期,無論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總會引起一些非議:既得利益者會用優勢話語權阻礙改革,媒體公眾會帶著挑剔目光審視改革,一些人甚至還會以烏托邦思維苛求改革。
在改革進程中,可怕的不是反對聲音的出現,而是一出現不同聲音,改革就戛然而止?,F實中,或是囿于既得利益的阻力,或是擔心不可掌控的風險,或是陷入“不穩定幻象”,在一些人那里,改革的“漸進”逐漸退化為“不進”,“積極穩妥”往往變成了“穩妥”有余而“積極”不足。這些年來,一些地方改革久議不決,一些部門改革決而難行,一些領域改革行而難破,莫不與此有關。
然而,“改革有風險,但不改革黨就會有危險”。綜觀世界一些大黨大國的衰落,一個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