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越族,民族去國
越是發達的國家,越是放棄一族一國的民族國家建構理念,對其國內少數人權利的保護也越加完備和成熟,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和潮流。擺脫民族國家的束縛,建構公民國家,是根本出路。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邵婧
越是發達的國家,越是放棄一族一國的民族國家建構理念,對其國內少數人權利的保護也越加完備和成熟,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和潮流。
前不久,參加一個有關朝鮮族歷史紀錄片的座談會。該片主要描述我國朝鮮族作為外來移民逐漸融入中國社會,成為中華民族一員的歷史過程。朝鮮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遭受不同的待遇,義無反顧地參加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最終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我感到,其中最具決定性的因素,就是國家建構的屬性和方向。
我們常說民族問題是社會總問題的一部分,同樣,在各個主權國家主導社會進程的今天,可以將此原理延伸為:國家建構的性質和走向決定著民族問題的性質和走向。
民國時期的“民族國家”觀及其“被突破”
擺脫古老帝國的束縛,是建構現代主權國家的前提。在中國,辛亥革命的爆發和清王朝的覆滅,為此鋪平了道路。然而,一些革命黨人將民族國家作為現代主權國家的基本載體,而民族國家就其本意而言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這使民國時期的國家建構長期處在與多民族現實的博弈之中。
要在多民族國家實現民族國家建構,無非兩個途徑,要么是各個民族自立為國,即在帝國解體的廢墟上,建構各個單一民族的國家;要么是將各個不同的民族同化(融合)和鍛造成一個新的單一的民族,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國家。
民國時期的國家觀和民族觀,也曾經歷過這樣的歷史過程。革命前后,革命黨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最初本意是追求排除少數民族的單一民族國家,但隨著革命的勝利,當家以后,革命黨人的這種國家觀發生變化,力求將各個民族合眾為一,建立一個新的民族國家。到1940年代,這種民族國家觀達到其發展頂峰。蔣介石授意、陶希圣執筆,于1943年發表的《中國之命運》干脆將各個單一的民族不叫民族而改稱“宗族”,主張中國只有一個民族即中華民族。由此,至少在邏輯上,中國一夜之間便成為單一的民族國家。在此理念下,同化成為國家建構的不二選擇。
這樣的民族國家理念,也體現在當年針對朝鮮族的相關政策上。盡管朝鮮族在抗日戰爭中與各族人民并肩作戰,作出重要貢獻,但民國政府卻將朝鮮族定性為外來移民,并不享有土地所有權等公民的基本權利。這與承認國家的多民族屬性,并向朝鮮族分配土地的共產黨政權,形成了鮮明對照,從而把朝鮮族拱手推讓給共產黨,使整個朝鮮族成為東北解放戰爭時期反對國民黨的重要力量。
其實,國民黨的這種民族國家建構的理念和做法,自提出之日起就面臨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