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三則
我在看守所登記表所犯罪行一欄上寫了“思想犯”三字,想申明“思想無罪”。本以為要費一番口舌,但獄吏看了竟然沒說什么。大概他們根本沒聽說過“思想無罪”的道理,真的認為有些思想就是犯罪吧。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魏晨捷
脖子的故事
進入看守所的第一項程序是要填寫一張登記表。在表的右上方有個欄目:所犯罪行。我填寫了“思想犯”三字,意思是想申明“思想無罪”。本以為要費一番口舌,但獄吏看了竟然沒說什么。以后的幾年里,年年都要像汽車年檢一樣填寫這個表,我都這樣填,他們也都默認了。大概他們根本沒聽說過“思想無罪”的道理,真的認為有些思想就是犯罪吧。
捅破了這層紙的是監號里的一個老犯人韓栓緊,他笑著說,啥雞巴“思想犯”啊,不就是“反革命”嗎?你們這些知識分子,就會玩文字游戲。他說:“這號里剛走了一個‘反革命’,又進來了一個。”
接著,他就給我講了剛走的那個“反革命”的故事:
那個人姓王(他說了名字,但我沒記?。?/span>,許昌東面扶溝縣(或太康縣,記不準了)的農民,是拉煤路過許昌時被抓進來的。
河南的煤礦大都集中在豫西伏牛山麓,如平頂山、禹縣、密縣等地,而廣闊的豫中、豫東平原上很少有煤礦。那里農村的生活用煤、生產用煤都要到豫西去拉。特別是產煙區,每年為了烤煙(當地叫“炕煙”)需要大量用煤,所以,生產隊和社員家都要組織架子車隊,跑幾百里路上山去拉煤。拉煤車主要是靠人力,用牲口的極少,來回一趟大約需要一個星期,這是最重最累的活,也是很少出遠門的鄉下人最隆重的遠征。我在那里“插隊”時就跟著跑過一趟,看到浩浩蕩蕩的架子車隊在路上來來往往,一眼望不到頭,十分壯觀,有點像現在電視上非洲大草原角馬群大遷徙的鏡頭。
這個姓王的農民就是一匹那樣的“角馬”。如果他只是拉煤,盡管很苦很累,也不會帶來囹圄之災;但是倒霉就倒霉在他多事了——
禹縣(現在的禹州市)不僅產煤,還是著名的鈞瓷之鄉,那里有很多瓷窯,盛產瓷器。“文化大革命”中,這些瓷窯不僅生產一般的家用瓷器,還配合政治的需要,生產了大量的瓷制毛主席像。這在當時可是暢銷的產品,除了墻上掛著的紙質畫像外,能在辦公室或家里的堂屋中間放上一尊瓷制的毛主席像,那可不僅是一種讓人羨慕的時髦,而且是“政治正確”的莊嚴標志,也是消災避禍的圣物??!
這個農民在禹縣的煤礦裝了滿滿的一車煤以后,又在瓷器店門口停下來,進去買了一尊毛主席的胸像——話還不能這樣說,不能說“買”,而應說“請”,就像馬三立的相聲所言。“請”來的主席像放在哪里呢?思量再三,他在車頂的煤堆上拍了塊平地,把瓷像面朝前,穩穩地放在了中央的最高處,然后拉著車走上了回家的路。一路上他小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