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特別報道】激辯宏觀稅負
我國財政支出的主要方向用在了經濟建設和行政管理,而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基本住房等民生支出相對較少,這也是百姓感到稅負較重且并未直接用之于民的原因之一。
責任編輯:冉孟順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我國財政支出的主要方向用在了經濟建設和行政管理,而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基本住房等民生支出相對較少,這也是百姓感到稅負較重且并未直接用之于民的原因之一
2011年全國財政收入首次突破10萬億元,其中稅收總收入接近9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6萬億元,同比增長22.6%,稅收總收入的跨越式增長,繼續引發關于中國宏觀稅負偏重的爭議。
民眾對稅收還存在不少誤區。 (何籽/圖)
事實上,中國宏觀稅負的爭議由來已久。早在2009年,《福布斯》雜志當年發布“中國稅負痛苦指數159,僅次于法國排名全球第二”。稅負痛苦指數由此引發“中國稅負究竟高不高”的熱議。隨后在2011年9月,《人民日報》與《福布斯》再次就宏觀稅負問題發生激烈交鋒。
《人民日報》刊文稱,福布斯的統計方法并不科學,它按各稅種的最高邊際稅率直接加總來計算痛苦指數,將稅率等同于稅負的算法有失偏頗。實際上,每個稅種的權重不相同,最高邊際稅率也只適用很小比例的納稅人,比如我國工薪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為45%,但真正達到相應收入水平在大城市也不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