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走出東方:從警惕蘇俄到憂心歐盟
波蘭,這個早已淡出中國普通人視野的東歐國家,已經進行了近23年的轉型。如今,對于“脫離東方”并沒有爭議,但是否要“向西方靠攏”卻因為“歐債危機”開始出現不同聲音。既擔心“蘇俄”又害怕“歐盟”,波蘭將去向何處?
責任編輯:史哲 張哲
華沙無名烈士墓建于1925年,在二戰期間遭毀壞,后得以重建。八十余年來,它見證了這片土地在戰火下的苦難與尊嚴,也見證了波蘭二十余年中政治和經濟同時轉型的不懈努力。 (南方周末記者 劉斌/圖)
波蘭,這個早已淡出中國普通人視野的東歐國家,已經進行了近23年的轉型。
如今,對于“脫離東方”并沒有爭議,但是否要“向西方靠攏”卻因為“歐債危機”開始出現不同聲音。既擔心“蘇俄”又害怕“歐盟”,波蘭將去向何處?
在波蘭導演安杰依·瓦依達拍攝的電影《卡廷慘案》中,1939年的圣誕夜飄著雪,關押在教堂內的波蘭軍官聚集在一起,將軍說:“你們一定要忍耐,因為沒有你們就沒有自由的波蘭,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把波蘭放在歐洲的版圖上,讓波蘭成為歐洲的一部分。”
被蘇聯人秘密處決的將軍和士兵們不曾料到,二戰結束后,波蘭成了政治意味濃厚的“東歐大家庭”一員。直到告別社會主義二十多年后,波蘭人仍無法釋懷。波蘭外交部大樓二樓走廊兩邊的墻上,掛滿了波蘭自1918年獨立后歷任外交部長的頭像,但1945年8月至1989年44年則空缺。一名剛好經過的外交官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那段時間的波蘭不能算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時至今日,對蘇聯的恐懼仍未完全消退,但這個國家的人又有了新的擔心,擔心來之不易的“獨立”,會被統一程度愈來愈高的歐盟侵蝕。歷經歷史的滄桑,波蘭人對和“獨立”相關的一切都具有相當的敏感。比如波蘭哲學家亞當·沙夫就說過,每個波蘭人都知道,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價值是:上帝、尊嚴和祖國。
傷痕:對蘇聯的舊恐懼
2011年12月13日是波蘭實施軍管30周年紀念日。早七點,天剛剛亮。華沙市中心勝利廣場的無名烈士墓前,悄然多了一個花環。對面300米遠的巨型十字架下,多了幾十支蠟燭。清冷的廣場上鮮有人跡,偶有步履匆匆的上班族經過看到花環、蠟燭,便會立刻停下來靜默一兩分鐘。
1981年12月13日開始的“軍管”,是由時任波蘭統一工人黨第一書記雅魯澤爾斯基于早上6時宣布的。不少波蘭人記得他當時出現在電視上的形象——戴著深色眼鏡、身著軍裝。他宣布取締團結工會,結束罷工……
勝利廣場沒出現想象中的人山人海,僅有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