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責任投資會更進一步融入主流資本市場

社會責任投資是指將環境和社會因素引入投資決策的投資理念。社會責任投資者主張義利兼顧,認為偉大的企業應關愛社區乃至心懷天下,如此方能穩健、持續為股東創造價值;那些污染環境、危害社區的上市公司只會曇花一現。社會責任投資理念最早出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歐美市場,在過去數十年中經歷了快速發展與演變,從一個小眾市場逐步滲入主流。

社會責任投資的興起與演變

典型的社會責任投資從基金業務興起。最早的社會責任基金是1971年在美國成立的。九十年代,養老金及國家主權基金開始認同社會責任投資理念,典型例子如美國加州養老金管理公司和挪威石油基金,它們都有相應的責任投資原則,禁止投資到那些環境和社會績效低劣的上市公司,而愿意投資到勞工福利較好的上市公司。一些發達國家主張環境保護,當然不希望旗下主權基金持有污染公司的股權并從中牟利。所以,養老金和主權基金采納社會責任投資理念是合情合理的。此類基金規模通常很大,動輒上千億美元,這客觀上促使了社會責任投資的市場規模急劇擴大,影響力也大大提升。

社會責任投資的最新進展

進入新世紀,責任投資的理念被進一步泛化,參與的投資者也越來越多。以往,社會責任投資基金奉行的是三重底線投資原則,即關注上市公司在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的業績;2004年前后,聯合國和一些主流投資機構先后提出了ESG投資理念,即關注上市公司在環境、社會和治理三個方面的業績,首次將公司治理引入到責任投資理念中,其理由是公司治理也是影響到上市公司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ESG投資理念的提出豐富了社會責任投資的內涵,吸引了許多主流投資機構的目光。動作最快、影響也最大的是高盛集團,旗幟鮮明地舉起了ESG大旗,并成立了一個專門的研究團隊。ESG投資理念大行其道的另一個標志事件,是2006年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組織的成立。倡導會員機構遵循責任投資的各項原則。至今,其會員已有摩根、美林、花旗等900多家機構,會員管理的資產總額達30萬億美元。

ESG投資理念外,另一相似卻又不同的投資理念——效應投資也漸漸興起。所謂效應投資,是指在獲得財務收益的同時也能產生對社會或環境的積極效應,因此也是雙贏的投資理念,與義利兼顧的社會責任投資理念如出一轍。因為這個理念太新,出現不過兩三年,因此還沒有完整的定義。不同機構對效應投資的理解也不太一樣,有的公司將此作為一種公益策略,與社會企業的理念捆綁在一起。但是,也有的公司將此作為業務創新的方向。譬如在瑞銀效應投資被視為價值投資的創新方向。瑞銀在2011年的一份研究中指出,效應投資瞄準的服務對象是被遺忘的中間層,包括市場的中小企業和社會的中產階級,這是傳統資本和小額金融都不會涉足的領域,而正是這一被遺忘的領域不僅能產生重大創新和社會效益,還能催生巨大的金融服務需求。

社會責任投資的未來趨勢

從三重底線到ESG和效應投資的演變,反映出近年社會責任投資的發展趨勢:從小眾投資者逐步滲入主流投資者,從單一的避險型基金轉向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如專注于水、碳等領域的主題基金和專注于債券投資的責任投資基金等。這使社會責任投資的發展有了更廣闊的前景。與此同時,監管機構也越來越認識到社會責任投資對維護資本市場穩定發展的重要性,制定措施為責任投資的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譬如,倫敦、新加坡、香港、上海等地的證券交易所鼓勵上市公司披露與社會責任相關的信息;英國、荷蘭等政府要求養老金管理機構在投資決策中考慮社會責任的因素。這些都會刺激社會責任投資的進一步發展。

面對近來國際經濟的頹勢和資本市場的低迷,有人擔心社會責任投資會面臨負面沖擊:因為資金面緊縮,多數投資者會將財務指標作為投資決策的唯一依據,沒有閑錢做另類投資。然而,不少社會責任投資的支持者仍對此表示樂觀。他們認為,金融危機促使投資者采取更為保守的投資策略,社會責任投資的低風險特征正迎合這一需求;而且,政府和社會普遍認為,應對危機的辦法是建立一個能夠普惠大眾的資本市場,這也符合社會責任投資的理念。因此,他們預計社會責任投資會更進一步融入主流資本市場。孰對孰錯,不妨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商道縱橫  作者:郭沛源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