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如何面對環保質疑

中國企業的海外環境表現,的確已經成為很多機構共同關注的話題。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撰文指出,對于中國海外投資企業,東道國應該多一些寬容,共同解決問題。他強調,許多東道國對中國投資市場準入要求比較嚴格,自有其必然性。我們需要投入足夠的耐心和時間,讓越來越多的東道國、越來越多的利益相關者適應和習慣中國投資的發展。“我們完全可以對中國投資更嚴格的安全審查視為對中國發展成就的另類認可,我們必須承受這種崛起的代價,這是大國崛起過程中無可逃避的階段;但發達東道國必須明白,怎樣做才符合他們本國可持續發展的利益。愿我們的貿易伙伴能夠通過包容之心來增進國家利益。”

對此,中德貿易可持續發展與企業行為規范項目顧問高寶玉認為,如果能對走出去的企業進行社會責任方面的培訓,在企業內建立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如ISO26000,它是國際化標準組織去年剛出臺的一個新的社會責任指南),這將有利于企業減少對社會、環境、社區的影響。

“我們不是簡單地反對水電水壩建設,而是推動和促進可持續的水電水壩項目。”任鵬表示。

他所在的全球環境研究所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環境指南,并參與培訓企業。“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在五到十年之內,在全球能夠建立一套對所有投資者公平的國際貿易規定,同時要重視環境和社會標準的規則。”

來自創綠中心的環保人士于音曾經在東南亞生活和工作很長時間,對此有切身的感受:“緬甸的水電項目我也看過,搬遷之后,一些老百姓的生活可能連溫飽都達不到。并不是說中國海外投資項目給了政府錢,再給一些老百姓錢,這個項目就是可持續的項目了。所以我覺得我們也要考慮中國的海外投資是否對當地也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特別是對當地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但是也有比較成功的案例,讓國內企業開始逐步學習和思考如何提高企業的海外社會責任。

她曾經去過老撾,那里有一兩個的澳大利亞人開的礦,他們有一個項目是專門給老百姓培訓,給老百姓分紅,每年的一些盈利他們會給到老百姓,會給他們一些種樹培育,養牛等各方面一系列的培訓,設計一些教育基金。“那個礦在老撾非常重要,占到老撾GDP的50%以上。中國五礦兼并這幾個礦產之后以后,對公司治理沒有作任何改動,把整個管理團隊都留下來,社區、生計、環境管理規劃團隊都留下了,他們每年還要從五礦總部派人去學習。”

(文章來源:中國質量報)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