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群島的歷史地位
回顧琉球問題的前后過程,可以看出,日本對琉球模糊地位的改變及吞并琉球,反映了日本明治政府試圖依靠實力來解決問題的激進主動態度和政策,以及對朝鮮、臺灣等周邊東亞地區的積極進攻政策。
與千島群島和小笠原群島相比較,琉球群島的地位更加復雜。琉球曾經是一個獨立的王國,不過在很早之前就與中國有所接觸,在1372年即向中國明朝派遣使者的冊封。通過這種關系,琉球被置于明朝的宗主權之下,并且這種宗屬關系一直延續到中國的清朝時代。然而與此同時,琉球也向日本進行朝貢,1441年幕府將軍足利義教就曾作為獎賞將琉球國贈給了薩摩藩主島金忠國。當然,這只是日本單方面的行為,在后來豐臣秀吉出兵朝鮮時,島津家族曾以征伐和修筑城墻為名要求琉球提供糧食和錢財,但是遭到琉球的拒絕。
1609年,島津家以不履行朝貢義務和非禮為由出兵琉球,德川家康也答應將琉球歸島津家久管轄,由此琉球處于薩摩藩的實際統治之下。不過在此之后,琉球仍然繼續向中國進行朝貢,其國王也繼續由中國進行冊封,島津家族對此也沒有提出任何異議,因為島津家族通過琉球與中國的關系可以進行通商活動而獲得利益。
然而,在佩里第一次來航日本時,訪問了那霸,并強行要求在琉球設置煤炭儲存場所等設施。佩里第二次來航日本,又一次訪問了那霸,并在1854年7月11日同琉球王國簽訂了條約,規定兩國建立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