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櫻奴”史
1950年代,人們對櫻花還漠不關心,有人家種植苗木賣不出去,只好付之一炬。1964年東京舉辦奧運會,眾議院議長等人發愿“使日本再度成為櫻花國度”,成立“日本櫻會”,開展植櫻運動。
1950年代,人們對櫻花還漠不關心,有人家種植苗木賣不出去,只好付之一炬。1964年東京舉辦奧運會,眾議院議長等人發愿“使日本再度成為櫻花國度”,成立“日本櫻會”,開展植櫻運動。
櫻花像潑婦,嘩地開了,又嘩地落了。
一開便滿枝滿樹,落時如雨似雪,大量生產,大量消費,頗具大眾性。“在觀賞美學的建構上”,確實比貴稀不貴繁、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合不貴開的梅花省事多多。梅是冬花,開時天氣乍暖還寒。櫻是春花,怒放之際東京已脫盡寒色,被艷陽一照,光彩奪目。陽光是暖洋洋的,正好在花下痛飲,體會終于擺脫了冬天的解放感。連那些流浪漢也暫時收起對富甲天下的冷漠,載歌載舞。
賞花,從文化意義上說來也源自中國。當初觀賞的是梅花,據說是遣唐使帶回來的,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在平安時代被貴族們賞得如醉如癡。
根津美術館展覽“天神美術”,有幾幅室町時代的掛軸,把學問、詩歌、書法之神菅原道真畫成“渡唐”模樣,手里拿了一枝梅,如觀世音手執柳枝、諸葛亮手執羽扇,道士之貌岸然。其實,就是他提議廢止遣唐使的。
當貴族美意識由清雅轉向華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謝小跳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