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20120305)
中國停止“不干涉”的契機
過去十年,中國受益于其秉持的“不干涉”外交原則。但最近發生在東非的幾起事件,對這種旁觀原則的可持續性構成了考驗。在南蘇丹宣布獨立后,蘇丹和南蘇丹就如何分配石油收入產生爭端,打斷了中國第七大原油供應國的原油供應。該地區的政治動蕩還導致29名中國工人遭劫持,這引發了北京方面的普遍不滿。
迄今為止,中國在蘇丹問題上一直依靠其他國家出面斡旋,這是一種省事的辦法。去年南北蘇丹簽署的和平協議,就主要是由美國、英國和挪威組成的三國代表團調解達成的。但是,非盟提出的石油收入分配方案遭到南蘇丹反對,這使得非盟聲望受挫、不適于再擔當有效的調解人。至于美國,它對蘇丹的長期制裁以及去年它參與分割蘇丹的事實,使得它與喀土穆的關系極不融洽,難以贏得后者的信任。
這就留下了一道政治缺口,而由中國來填補這一缺口就十分自然。中國向喀土穆方面提供的大筆貸款使得它對蘇丹政府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另外,盡管北京方面與朱巴方面長期以來都對彼此心存疑慮,但南蘇丹的談判代表仍然承認,中國是南蘇丹的長期戰略伙伴。隨著經濟和政治緊張氣氛升級,該地區可能會爆發新的武裝沖突。在此情況下,中國加大對南北蘇丹事務的參與力度無疑是合乎該地區愿望的。這也符合中國自身的利益。
“不干涉”原則在幫助中國進軍發展中世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不過,中國若想維護這些經營起來的利益,就不能總是退居一旁,期望別人出面解決問題。
(【英】《金融時報》)
咖啡正在改變中國社會文化
中國人喝茶,不僅僅是生理需要或傳統文化,也是社交方式的一種,但咖啡和咖啡館正給社會文化帶來顯著的改變。
上海市食品協會近日發布的《上海食品三十年》報告顯示,2010年以咖啡為主的餐飲行業在銷售額上僅次于正餐餐館,銷售額占行業總銷售額的17.2%。但咖啡店利潤高達16.37%,大幅超越整個餐飲業平均利潤的10.6%。
臺灣復式咖啡業者兩岸咖啡在全大陸有560家門店,同樣結合多樣化餐飲的臺灣品牌如迪歐咖啡、上島咖啡等,全大陸門店總共數以千計。而名氣最大的美國品牌星巴克僅在上海就有百家門店。星巴克中國總裁王靜瑛去年曾說,中國已經成為美國以外星巴克的最大市場,今后每年要開兩百多家店,到2015年達到1500家。
(【新加坡】《聯合早報》)
壓力促使富士康轉變
2月18日,富士康宣布將再次為中國大陸員工大幅加薪,漲幅高達25%,達到每月400美元(約合人民幣2517元);此外,公司還將抑制加班。
作為世界最大的電子產品制造商之一,富士康的漲薪標志著來自工人、國際市場的壓力和西方消費者對于工廠環境的擔憂令其發生根本轉變。
分析認為,富士康改革成敗要看能否改變中國長期以來形成的用工習慣——在智能手機、電腦和其他電子產品加工工廠,工人工資低廉、勞動時間長。許多工人每周工作6-7天,每天工作14個小時,機器高負荷運轉幾乎達到極限。
然而,富士康的模式也遭到質疑。有越來越多的公司給工人提供小型化的宿舍、合理的薪資構成和工作安排。中國年輕人不愿意移居到沿海城市,在大工廠里長時間的工作。隨著內陸工廠工作機會的增加,他們更傾向于在離家近的城市工作,這也使沿海城市的用工短缺更為嚴重。社會學家也表示,人口統計學上的變化表明年輕人不愿意長時間從事工廠的工作。
(【美】《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