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墓志銘與宣言書
電影不會死,電影藝術也不會死,新陳代謝乃是宇宙間不可阻擋的規律,新的電影技術手段必將助推電影本體發生質的改變。
84和62——前者是2012年奧斯卡頒獎禮的屆數,后者是根據《洛杉磯時報》的調查,握有學院獎投票權的美國影藝學院成員(俗稱“奧斯卡評委”)的平均年齡。還有什么可說呢?在這樣橫秋老氣的掃蕩下,《藝術家》焉能不拿獎?這樣淺顯的道理,你明白,哈維•韋恩斯坦也明白。這位韋恩斯坦公司老板已經成功運作了《英國病人》、《莎翁情史》、《芝加哥》、《國王的演講》等片,《藝術家》其實也是按套路打,連個像樣的對手都沒有,便有驚無險、順風順水地又一次完成了韋恩斯坦的奧斯卡大業。
《藝術家》由法國人主創,在去年的戛納電影節上只拿了個影帝獎,慧眼識珠的韋恩斯坦敏銳地察覺到此片對于奧斯卡的殺傷力,他迅速買下版權,此后便開始一步步地運作其沖擊小金人。從內容上看,《藝術家》頗像法國影人對好萊塢的一次“諂媚”致敬:影片完全復原了20世紀30年代的黑白默片感覺,通過“返祖”式的影像語言,講述了一個默片時代的明星如何在有聲片來臨時陷入沉淪、奮起重生的故事。從結構上看,《藝術家》是《一個明星的誕生》的翻版,故事稀松平常,拍攝手法也了無新意(當然,導演邁克爾·哈扎納維希烏斯本來就刻意排斥現代電影手法),不過熟悉好萊塢默片歷史的影迷朋友卻可以從中找到眾多熟悉的“彩蛋”——不僅諸多場景設計和鏡頭運用有跡可尋,就連片中那只小狗,都可以從華納公司80年前的明星小狗阿斯塔身上找到原型。
相信奧斯卡的絕大多數評委是打心底熱愛《藝術家》的,這群平均年齡已過花甲的老人,在日新月異的新技術沖擊下,其實早就摸不著頭腦了?!端囆g家》時長不過100分鐘,故事通俗易懂,內容亦都是向偉大的好萊塢傳統致敬,這無疑給垂垂老矣的學院成員們打了一針強心劑。奧斯卡究其實質,是以好萊塢為核心的前一年度世界電影工業的年終大聚會,在這樣一個老前輩掌握話語權的場合,《藝術家》對他們點頭哈腰、鞠躬作揖,作為回報,學院把最值錢的奧斯卡小金人當“壓歲錢”賜還片方,當然符合邏輯?!端囆g家》對學院成員的“呵護”幾乎無微不至,單片名就在無形中奉承了一把影藝學院成員們日益失落的精英心態。
由是而言,《藝術家》就像學院老人給世界電影業的一次集體默哀,他們甚至需要營造重回電影藝術子宮的幻覺來尋找安全感,這或許意味著,新興技術的蓬勃發展,已經讓不少老影人感覺窮途末路——《藝術家》的主人公無法適應有聲時代的來臨,無疑就是當今的老電影人摸不清CG、動作捕捉和3D技術套路的真實寫照。在這里,《藝術家》就像一則墓志銘,寫給昔日偉大的、老電影人所熟悉的電影時代。
電影不會死,電影藝術也不會死,新陳代謝乃是宇宙間不可阻擋的規律,新的電影技術手段必將助推電影本體發生質的改變。所以,《藝術家》又是一則宣言書:或許動作捕捉裝置還太笨拙,CG生成的人臉還太呆滯,戴著眼鏡看3D電影總讓人頭昏眼花,但這都不重要,就像《藝術家》的主人公嘲笑故障百出的有聲電影裝置時,制片人所告誡他的那樣:“笑什么,喬治,這就是未來!”
《藝術家》都拿奧斯卡了,未來還會遠么?
新片推介《紅鷹俠》
影片翻拍自泰國六七十年代著名的科幻片。2016年的曼谷是罪惡之都,神秘的“紅鷹俠”保護百姓免受傷害。但是,馬杜里犯罪集團視他為眼中釘,警方不滿他殺害惡人的做法所以將其列為通緝要犯。他該如何處理危機?
導演: 韋西·沙贊那庭
主演: 阿南達·愛華靈咸 雅琳達·邦恩納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