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美國種族簡史(16)

美籍德國人的真正歷史,不在于他們為自己獲得了什么,而在于他們對美國工業、科學、文化、軍事實力和娛樂活動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因為有了美籍德國人的這許多貢獻,由不同種族組成的美利堅民族才是一個更為興旺發達的民族。

德國人(六)20世紀的美籍德國人

20世紀初期,美籍德國人的處境是令人羨慕的。大體來說,他們都過著欣欣向榮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已被社會所接受和敬重,因為他們已進一步美國化了,他們的文化也有許多東西被其他美國人所接納。牛肉香腸、德式巧克力餅、啤酒、幼兒園、體育館和大學,現在都已成了美國國計民生的一部分,美國學校里也廣泛地教授德語。然而當第一世界大戰爆發時,席卷全美的反德情緒就粗暴地使這些良好的發展趨勢產生了變化。

甚至在1917年美國作為交戰一方直接介入之前,美國就被洪水般的反德宣傳所淹沒,特別是來自英國的宣傳,因為英國具備語言優勢,可以用美國多數人懂得的英文來闡明自己的觀點。美國人當中存在的反德情緒,還不僅局限于厭惡德國本身,并且殃及日耳曼文化和美籍德國人,因為不少美籍德國人同情自己在歐洲的故國。德國書籍從圖書館的書架上被撤下,德語教學在公立中學里被取消,讀者和廣告商抵制德文報紙。連門德爾松和瓦格納創作的《婚禮進行曲》也從結婚儀式的節目單上被砍掉了。所有的德國人都被稱為“匈奴人”(雖然匈奴人實際上并不屬于日耳曼民族)。伍德羅•威爾遜總統曾輕蔑地說過,那些“帶破折號的美國人”可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這句話影響到美國的許多種族群體,后來使他們對于用破折號稱呼他們的做法一直耿耿于懷。

美籍德國人對這些攻擊,采取了許多回應的辦法。有些人堅稱自己忠于美國;有些人改名換姓;有些美籍德國人的組織,在其名稱上抹去了與德國的聯系。例如,凡名稱中帶有“德裔”字樣的銀行,都把這兩個字改成“北美”。紐約的“日耳曼尼亞人壽保險公司”改名為“衛士人壽保險公司”。美籍德國人辦的報紙開始銷聲匿跡。

當美國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德國交鋒時,事實證明美籍德國人并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千千萬萬的德裔子弟加入美軍與德軍作戰。而指揮美軍的約翰 •J•潘興將軍(John J. Pershing)就是一位德裔,其族姓原來在德文里就拼為Pfoerschin,也就是英文化的Pershing。


作者:[美]托馬斯·索威爾 譯者:沈宗美 出版:中信出版社

20世紀早期,美籍德國人慢慢地被社會同化,其速度后來更有所加快。根據來自全美各地的統計資料,在20世紀20年代多數德裔是和本族人通婚。1908-1912年,紐約市的德裔是有2/3以上是和本族人結婚的,在同時期的威斯康星州,有4/5稍多的德裔是和本族人結婚的,在這一時期的內布拉斯加州,情況也大體相同。這并非因為其他種族的人少造成的。在紐約市,德裔只占人口的10%。到20世紀20年代,異族通婚的比例開始增高,所以在內布拉斯加、威斯康星和紐約3個州,只有3/5的德國人和本族人結婚。紐黑文市到1930年時德裔的婚配狀況也是如此,但在其他地方,大多數德國人和本族人結婚的情形一直保持到20世紀60年代。就全美來說,到1969年就只有大約1/3的德裔男子娶德裔女子為妻了。

20世紀有一位美國人可謂家喻戶曉,但卻很少有人想到他是德裔,盡管他是在一個主要講德語的家庭里長大的。這家伙小時候是個調皮鬼,到處闖禍,父母只好把他交給一家天主教會辦的收容孤兒和無可救藥者的教養所。在這里,他在幾年時間內就成了一名職業棒球運動員。他這時仍然是個年幼無知的孩子,隊友們管他叫“娃娃”。他的真實姓名是喬治•赫曼•魯斯。作為波士頓紅襪棒球隊的左撇子投球手,他曾讓對手在美國棒球季度聯賽中一分未得—這個紀錄至今尚未被打 破。但使其名聲達到巔峰的,還是后來當他加入紐約揚基隊,并與另一位德裔棒球運動員盧•格里格聯手,組成令對手聞風喪膽的最佳擊球手搭檔之時。在一個季度的賽事中的10次最高的安打率中,就有7次是魯斯和格里格獲得的。在一個季度的比賽過程中,一個棒球運動員取得10次跑壘總分最高值的,6次是這兩個人拿下的,而且是成績最佳的6次。在一代人的時間里,這兩個人擊球得分與擊球次數的比值,任何人都望塵莫及。他們是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揚基隊處在鼎盛時期的核心隊員。揚基隊在他們二人加盟之前,從未贏過一面錦旗。

在其他美籍棒球明星中,最出名的是何納斯•華格納。他通常被認為是棒球史上最佳游擊手。1917年退休時,他一生當中在投球、跑壘和偷壘方面的成績是當時任何人不能相比的。不過,就參賽運動員的人數來看,德裔卻從未像愛爾蘭裔在這個地區或黑人在另一個地區那樣主宰著整個棒球運動。德裔擅長的是競技運動項目,尤其是游泳。

具有德國血統的美國人士,不斷地在政界躍居顯赫的位置,但是人數不多,其身份也不是代表種族的。赫伯特•胡佛是第一位具有德國血統的總統,離我們時代最近的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則是第二位。出身德裔的參議員威廉•E•波拉因反對伍德羅•威爾遜總統在第一世界大戰后推行的外交政策而聞名于世,參議員老羅伯特•F•瓦格納則在1935年通過的基本勞工法案——《瓦格納法案》——上留下了自己的大名。他的兒子小羅伯特•E•瓦格納因為當上紐約市市長而名噪一時。

隨著希特勒和納粹于20世紀30年代在德國的崛起,德國掀起了向美國移居的新浪潮,其中包括某些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學者、藝術家、科學家和文人。他們多是猶太人(最杰出的當推愛因斯坦),但是也有像托馬斯•曼和保羅•蒂利希這樣一些卓越的德國人,他們并沒有猶太血統。還有些人后來注定要在美國變為出類拔萃之輩,其中之一就是那位名叫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的德國猶太難民。在人類歷史上,知識天才從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這可能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愛因斯坦一個人的轉移,就有重大歷史意義,因為這使得美國成為世界上獲得核能的第一個國家。

正如1848年革命流產之后的難民一樣,20世紀30年代的這批難民也是情系自由和民主的有識之士,給美籍德國人及至整個美國社會帶來了一股沖擊力。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那些德國移民不同的是,這批德國人來美時對德國已沒有認同感,相反卻滿懷著激烈的反納粹情緒。不管是因為這一點還是有別的什么緣由,美籍德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并未像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那樣,表現出強烈的親德情緒。一個親納粹的小團體——德裔美國人聯盟——確實存在過,主要在紐約活動,但它代表不了作為整體的美籍德國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又在美國掀起了一股反德情緒的浪潮,但其規模卻遠不能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那股浪潮相比擬。再也沒有人像伍德羅•威爾遜那樣提出過美籍德國人是否忠誠這樣敏感的問題。和上次大戰一樣,這次指揮美軍在歐洲登陸以幫助打敗德國的又是一位有德意志血統的將軍——艾森豪威爾。他是賓夕法尼亞德國人的后裔。“二戰”時美軍還有其他許多高級軍官是德裔,包括海軍上將尼米茲和空軍上將卡爾•斯帕茲,后者執行過將德國城市夷為廢墟的轟炸任務。

今天的美籍德國人

經歷過世世代代的同化之后,今天仍然向人口調查局認定自己屬于德意志民族的人,究竟是否具有德國先民子孫的特征,是很難說的。無論如何,自認為是德裔的美國公民,在1972年大致占美國總人口的13%,其收入高出美國全國平均數的11%。不像他們大多務農的先人那樣,現在只有8%的德裔男子是農場主或農業工人。就平均年齡和受教育的程度而言,美籍德國人與全美平均水平幾乎保持一致。

美籍德國人的真正歷史,不在于他們為自己獲得了什么,而在于他們對美國工業、科學、文化、軍事實力和娛樂活動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因為有了美籍德國人的這許多貢獻,由各種不同膚色和種族組成的美利堅民族,才是一個不同的民族,而且是更為興旺發達的民族。

網絡編輯:小碧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