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美國種族簡史(9)
盡管愛爾蘭政治家在19世紀有本領贏得其他種族選民的選票,但愛爾蘭民眾和其他種族之間的關系,一般來說,遠稱不上是和諧的。在美國歷史上,也許任何兩個種族之間的關系,都沒有愛爾蘭人和黑人之間的關系來得糟糕。
愛爾蘭人(六)族際關系
盡管愛爾蘭政治家在19世紀有本領贏得其他種族選民的選票,但愛爾蘭民眾和其他種族之間的關系,一般來說,遠稱不上是和諧的。
在美國歷史上,也許任何兩個種族之間的關系,都沒有愛爾蘭人和黑人之間的關系來得糟糕。兩族之間因積怨太深而在長達一個多世紀之內,曾周期性爆發過無計其數的打斗和騷動,遍及全美各大城市,他們不僅在工作場所折騰,也在雙方共居的貧民窟里鬧個沒完沒了。在1863年發生于紐約的那場臭名昭著的征兵暴亂中,橫沖直撞的愛爾蘭人像發了瘋似的,見了黑人就不分青紅皂白地嚴加拷打,往往使之傷胳膊少腿,甚至有將收容黑人孩子的孤兒院付之一炬者。首批搬遷到哈萊姆區的黑人是中產階級分子,他們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離開曼哈頓中區的飛地,就是為了避開附近一帶的愛爾蘭人。
愛爾蘭人與各白膚色種族也存在著類似的關系。除去他們和蘇格蘭——愛爾蘭人發生過多次血腥的沖突不談,他們也卷入過無數次的騷亂和巷戰,攻打德國人;在各大城市使用暴力來對付意大利人;在紐約和波士頓搗毀猶太人的財產,攻擊他們,破壞他們的墳場。在美國西海岸,19世紀發生的中國移民被毆傷、政治上受到打擊的許多事件,都是由愛爾蘭人帶頭挑起的。
作者:[美]托馬斯·索威爾 譯者:沈宗美 出版:中信出版社
在這些事件中,要確定敵對行徑是由誰先挑起的,通常并不太難。與愛爾蘭人發生過無數次沖突的種族,其中有些與別的種族的關系,相對來說就很融洽。例如,意大利人和猶太人一般相處得頗為太平,然而他們誰都與愛爾蘭人合不來。美籍華人很少(甚至從未)攻擊過其他種族。黑人和愛爾蘭人之間的歷史仇恨可以一直追溯到南北戰爭之前,那時自由的黑人少得可憐,他們假期平白無故地去惹事,攻擊人數眾多的愛爾蘭人,這種行為無異于自殺。德國人有時確實會向愛爾蘭人挑起沖突,但在其他一些場合,卻有人觀察道:“德國人野餐時,愛爾蘭流氓就會去搗蛋,而他們這樣胡鬧經常是毫無道理的,僅僅是為了尋開心,否則星期天就會閑得無聊。”
愛爾蘭移民的高峰期是19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這一時期碰巧也是美國城市發生暴力事件的高峰期,所以也不能一股腦兒把責任全部推到愛爾蘭人頭上。美國本土的暴徒時常也到愛爾蘭人地段為非作歹,打家劫舍,焚燒民宅和教堂。當時全美可以說到處都充斥著暴力。
但凡有愛爾蘭人卷入的族際糾紛,訴諸暴力并非唯一的形式。在由愛爾蘭人把持的那些機構里,尤其是在市政機關和天主教會,非愛爾蘭裔人士要想飛黃騰達,比登天還難。猶太人和意大利人不僅在愛爾蘭人操縱的幫派政治中很少有晉升的機會,而且因為任人唯親成風,就連在城市衙門里謀個混飯的差事都很困難。只是在文官考試制度興起后,猶太人才開始在紐約市政機關取代愛爾蘭人。同樣,天主教會顯然也是愛爾蘭人的傳統領地。有人發現,“一個出生在巴爾的摩、雙親都是意大利人的神甫,英文和意大利文講得一樣地道,但卻只好眼巴巴地看著一個剛剛從愛爾蘭遷來的神甫被提拔為他的上司,只因為他是個‘外國人’”。雖然愛爾蘭人只占天主教信徒總數的17%,但有35%的天主教教士是愛爾蘭人,在天主教全部神職人員中,愛爾蘭人便占了一半。1789-1935年,美國的天主教主教有一半以上是愛爾蘭人。由于對愛爾蘭人把持教權的狀況不滿,非愛爾蘭人曾多次提出抗議,致使羅馬教廷向美國派出特使,決定各種族的天主教徒可以自己成立教堂和教區學校,并最好由有關種族的自己人來主事。
除了對某些特定種族存有敵意外,后代的美籍愛爾蘭人還對一般的“外國人”形成了某種籠統的敵視心理。這些愛爾蘭人此時已擁有了較高的生活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社會地位,于是就把新來的移民視為對自己的一種威脅,正如他們當初被美國本地人視為一種威脅一樣。
和其他方面的表現都有歷史原因一樣,美籍愛爾蘭人之所以到處和別的種族鬧矛盾,與美國的環境固然有關,但更重要的還應歸咎于他們當初在祖籍國時就形成的觀念或傳統。愛爾蘭移民在美國的處境與后來移美的其他種族,比如意大利人,并沒有什么大的差別,但意大利人卻能和其他不同的種族和睦共處。在幾個世紀以前的愛爾蘭,每逢見到別人,一個愛爾蘭人立即就會將其區分為:(1)或者是另一個愛爾蘭同胞,(2)或者是一個死敵。而死敵當然就是可憎的,該打的,而且要狠狠地打。愛爾蘭人遠在他們的雙腳踏上美國的土地之前,早就抱有強烈的本族認同感了。
在這樣一種歷史背景下,人們就更會感到,美國天主教會實在是難能可貴。雖然處在愛爾蘭人的主宰之下,它卻為調解信奉天主教的各種族團體之間的不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在黑人當中卓有成效地開展了慈善活動,歷史上早就這樣做了,并一直堅持到現在。盡管波士頓南部的愛爾蘭人,曾因用校車接送黑人學童到他們的社區就讀而鬧過事,不夠光彩,但天主教在全美各大城市也將教區學校辦到了黑人居住的地段,由白人——常常是愛爾蘭人——充當教士和修女。他們的教學效果屬上乘,較諸同一地段的公立學校,實不可同日而語。
今天的愛爾蘭人
隨著地位的上升,加之日益被社會所接受,愛爾蘭人在文化上與其他種族逐漸打成一片,與異族通婚的現象也司空見慣,以致今天很難確指誰是真正的愛爾蘭人。在19世紀60年代,只有1/10的愛爾蘭人與異族通婚,到了20世紀60年代,則有過半數的美籍愛爾蘭男性與異族婦女結為秦晉之好。愛爾蘭移民先輩的后人,現在有一些已經被歸類于其他種族了,還有一些則可能被人口普查官員列入無法鑒定其種族歸屬的那一半美國人當中。
關于愛爾蘭人的現有統計,根據就是那些主動向美國人口普查局報告自己是愛爾蘭裔的個人陳述,這些人也許代表也許并不代表愛爾蘭移民始祖子孫的特征。如果說這些飛黃騰達的人同化起來輕而易舉,那么,讓人一眼就看出是愛爾蘭后裔(或意大利裔、德國裔等)的人,可能就是一些抱殘守缺的落伍之輩,不如他們的多數同胞有出息。
即便人們對愛爾蘭后裔的看法確有保留,然而縱觀全局,他們已經擺脫了當初的貧困境地,在收入和教育方面達到(甚或超過)了美國的平均水準。在20世紀70年代,美籍愛爾蘭人的收入比全美平均數高出5%。他們在學校受教育的時間和進入大學的比例,大致相當于全體美國人的平均水平。在20世紀前半個世紀當中,愛爾蘭人的智商得分一直略高于全美的標準線(以100分計)。酗酒向來是美籍愛爾蘭人一個突出的特點,正如在愛爾蘭一樣。各種研究都表明,比起黑人、意大利人、德國人、猶太人和其他種族來,愛爾蘭人酒的消費量更大,由酒精中毒引起的疾病也多。盡管人們通常都以為天主教徒的家庭人口多,實際上愛爾蘭人的家庭人口和一般的美國家庭差不多。美籍愛爾蘭人現有1600萬之眾,約占美國總人口的8%。他們現在的投票模式也和其他美國人相去不遠。約翰•F•肯尼迪在1960年入主白宮之后,天主教徒能否擔任美國總統的爭論遂告結束。
實際上,愛爾蘭人現在變得如此美國化,以致某些人嘆息道,他們已失去了自己的獨特氣質。但是變成地道的美國人很難說是一種失敗。當今世界各地不是還有許許多多的人仍在夢想如此嗎?當年成千上萬的愛爾蘭人不畏旅途艱險,漂洋過海,夢寐以求的不也就是有朝一日能成為美國人嗎?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