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中國的民間體育
今天,是奧運會倒計時113天。在五環光輝照耀下的體育,承載著光榮與夢想,隆重盛大,備受矚目。與此相映成趣的,是自由自在,自生自滅的中國民間體育。
1999年,陜西隴縣。蕩秋千?!∏貛X/攝
2008年,被稱為中國奧運年;今天,是奧運會倒計時113天。在五環光輝照耀下的體育,承載著光榮與夢想,隆重盛大,備受矚目。與此相映成趣的,是自由自在,自生自滅的中國民間體育。它不拘形式,不拘場地,不拘人數,也不拘組織形態,天然地與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連。
2004年,四川涼山。天然的“生態體育場”?!×謴?攝
1997年,北京。“羅漢功”?!⊥鯑|升/攝
中國民間體育活動歷史久遠,內容豐富。追溯起來,它們或起源于先民的漁獵與采集,或起源于早期的遷徙與爭戰;或起源于原始的體能訓練以及由此而派生的舞蹈、競技、游戲等,還可能起源于精神性的祭祀儀式……
近年來受“現代化”、“城市化”浪潮的沖擊,古老、多樣、質樸的中國民間體育面臨著邊緣化——逐漸萎縮甚至消逝的危險。只不過短短幾十年時光,一些代代相傳、遍及城鄉、曾經伴隨許多中國人成長的民族民間體育活動,已經很難覓見其蹤跡了。
1999年,山東青島。跳繩的孩子?!钦?攝
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在相當長的時間中,度過的是物資短缺的童年,然而,那些或因地制宜,或因陋就簡地各種強體的土器械和健心的土玩具,卻為這清貧的童年注入了無法磨滅的歡樂:踢毽、跳房、抓子、斗雞、打彈弓、玩秋千——不花一分錢,玩得死開心。既不用擔心器械維修,也無慮現代污染,更不會為我們的生存環境制造不朽的垃圾。這些民間體育、娛樂活動樣樣都是伴隨著我們生命的律動節奏,在極其自然的狀態下進行的。它不顯赫、不張揚、不競爭、不與政治和經濟利益直接聯系;它不但增強了我們的體質,而且健康了我們的心靈。毫不夸張地說,許多民間體育活動實乃體現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引進了許多“洋玩意”:臺球、保齡球、高爾夫——這一切對于大多數工薪階層以及農民工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及的夢。但是,老百姓可以把這些高不可攀的洋貨低俗化、民間化。于是我們看到無論城墻拐角還是青藏高原,無論曠野農田還是街頭馬路,到處都有平民化的臺球;我們還看到,農民工利用工地的傳送帶加啤酒瓶自制“保齡球”,同樣玩得開心暢快!當然,我們更多地看到那些競技場上正式的運動項目,被老百姓巧妙改造后,變成房前屋后、田間地頭,日常強身健體的活動。
1986年,云南老山中越邊境。營地早練?!≠R延光/攝
1996年,陜西西安。民樂園棚戶區的孩子一邊練俯臥撐,一邊復習功課?!『涔?攝
1982年,福建泉州。農家乒乓球?!⊥跷臑?攝
體育在中國民間,是如此地多姿多彩,生機勃勃。
2007年7月30日,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在奧運會籌辦工作報告中提出:“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輩子。”
在2010年的遠景規劃中,有這樣幾個數字值得注意:人均體育設施面積達到1.40平方米;體育人口總體達到40%,城市達到45%;社會體育指導員達到65萬人。
(責任編輯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