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自建房里的人們
他們樸實、堅毅的性格吸引著我一次又一次前往這片在21世紀鮮見的“棚戶區”。上百次的采訪、幾千張照片的真實記錄,是我二十余年來對他們這種堅守的敬禮。
陽煤集團三礦二號井周邊的自建房依山而建。
怕冷的小家伙趴在被窩里,等著井下的爸爸回家和他玩耍。 位于太行西麓、晉東門戶的陽泉市,是全國最大的無煙煤產地。20世紀50年代,在這里以采煤為業的礦工中,有許多是來自異地他鄉的農民。于是,坑口附近的荒坡野地上,便有了他們自己搭建的簡陋居室,形成了層層依山而建的大片自建房,居住人口達到5萬余。
寧靜的日子里,自建房的大小主人們各忙各的。
一位下班的礦工樂呵呵地向自己的小屋走去。
新房簡陋,但愛情仍然甜蜜。
上夜班的礦工在家休息,窗外的妻子正在給他做飯。
年逾古稀相依為命的老兩口,輕言細語地拉著家常。惟一的沙發坐破也無地擱置,只好放在床上。
可以說,自建房是建筑學上的“另類”。用鏡頭聚焦于這樣一個特定空間里生存的“族群”,并非是出于對他們清貧生活和簡陋居所的同情和“人文關懷”;恰恰相反,工友們在窘迫境況中生機勃勃的對生活的期盼,和他們一點一滴真實的快樂,實實在在地感染著我。他們樸實、堅毅的性格吸引著我一次又一次前往這片在21世紀鮮見的“棚戶區”。上百次的采訪、幾千張照片的真實記錄,是我二十余年來對他們這種堅守的敬禮。
2006年,陽泉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國有重點煤礦棚戶區改造的實施意見》方案。近萬戶居住在自建房里的人們,將在2010年前全部搬遷至統一規劃建設的經濟適用房里。這樣一段生活終將永久消逝,但記憶會附著在照片中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永遠鮮明如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