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留在橡膠園里的青春

凌晨3點,草叢里的蟋蟀還在叫著,位于勐罕鎮的國營橄欖壩農場的割膠工們,就已經穿著完畢,戴著頭燈,拿著割膠刀,踩著露水,到附近的橡膠林里,開始一天的工作

 

 

2007年5月24日?熏西雙版納勐罕鎮一橡膠園,女工們在凌晨時分割膠。

她們大都是當地人,對知青那段歷史沒多少了解

 

 

    2007年5月23日?熏西雙版納勐罕鎮,中緬邊境一橡膠園的工人把當天收集的橡膠汁上交給工廠

 

 

一橡膠園女工上交完橡膠汁后

 

 

收割的橡膠汁

 

 

 

  留守知青的故事
  張若愚   
 ?。翟碌奈麟p版納,太陽已經很毒辣了。橄欖壩農場的退休職工張若愚一早就蹬著三輪去了市場,買好菜回家做飯,等老婆從地里干完農活一同吃飯。61歲的他是上海知青。37年前,他跟同學來這,把熱帶雨林開墾為橡膠園。
  由于讀書晚,老張做知青時已21歲了。他和他的傣族老婆是在看電影時認識的。據他描述,當年的農場總是定期放電影,附近的傣族村民會趕來看。一次電影結束時,他感覺到一縷清風吹來,原來是一位傣族姑娘來到身邊,頓時眼前一亮,“怎么看怎么覺得漂亮”,對方則看他“心眼好,會照顧人”,兩人就在1976年結婚了。
 ?。保梗罚鼓?,大批知青返城。老張帶著老婆回上海待了2個月,又回到橄欖壩?!按诔抢餂]工作、沒工資,還不如回農場?!爆F在老張已有兩個兒子,都在景洪工作。老張說,兒子們也嘗試過回上海生活,可還是不適應。

 

    張若愚,上海知青,和他的傣族老伴在地里勞作。他倆已退休,兩人每月能領到1400元退休金

 

 

李有地,56歲的上海知青,站在橡膠樹旁,上面留下了他大半輩子的汗水


李有地   
  “毛主席要我們扎根邊疆,可惜還沒給我們發畢業證?!?56歲的上海知青李有地很喜歡和人說這句話。還有3年,他就退休了,“可以拿一個月800元的退休金,回上海養老?!痹谵r場過了近40年,當時知青的生活仍歷歷在目,“喝的都是‘玻璃湯’,就是一眼見到碗底的鹽水,上面漂著幾片菜葉。每天走在熱帶雨林里,時不時有人被毒蛇咬傷;砍樹開墾橡膠林,很多人被倒下的大樹砸死了……”
    過去了近40年,老李望著身邊的妻子,覺得當年為了她和孩子留在農場是值得的?,F在老李的女兒在上海有了工作,老兩口盼著快點退休,可以回上海團聚。

 

王根娣,上海知青,曾任農場一分廠的書記,退休后返上海,帶丈夫回來度假

王根娣
  王根娣和老張、老李不一樣,當年是上海知青的模范。來這之前,她已是學校紅衛兵的領導,在誓師大會上,聽到人們對這里的描述是,“頭頂芭蕉,腳踩菠蘿,摔一跤,手里一把花生”??沙塑囶嶔ち耍刺?,來到橄欖壩農場,才發現這不過是海市蜃樓。住在茅草房的宿舍內,過著艱苦的日子,許多同學每晚哭聲震天。她可沒掉過眼淚,寫回家的信總是跟父母說,這的環境如何好、水果如何多。
  憑著干革命的熱情,王根娣手握兩把斧,身揣一瓶水,一個上午就能把4人環抱的大樹砍倒。因為能干,她被組織調去當時作風散漫的四支隊做支隊書記。起初,隊里很多男的不服氣,王根娣就和3個男的比賽拉鋸,半天下來,大家就服了這個能干的女娃子。
    和當時很多選擇留下來的知青一樣,王根娣也是為了愛情和孩子留下的。1977年,她和部隊轉業的丈夫結婚,1978年生了孩子。1979年知青回城,王根娣也跟大隊回到了上海,可心里惦記著丈夫和孩子,最終咬了咬牙,返回揮灑了9年青春汗水的橄欖壩農場。

 

馬吉秀,1965年重慶知青,在這里扎根,結婚生子,有5個孫子

馬吉秀
  當年為了一個念頭,“不當逃兵,重慶女知青馬吉秀就在大規模的回城運動中留下來了?!鞍盐覌寢寶獾牟铧c撞車了?!?馬吉秀是很早的一批知青,在1965年,15歲的她初中一畢業,就來到了農場。組織上讓她上了一些衛生醫學方面的課程,便派她去一個衛生院當主管。和很多知青一樣,她也在農場找到了愛情,和一個支邊的工人結了婚,生了小孩。
  在農場,最讓她難受的不是艱苦的生活,而是申請入黨的艱難。早在1976年,她就寫了入黨申請,可由于一些人事糾葛,直到1991年才被批準入黨。說起此事,她耿耿于懷。
  現在的馬吉秀,有4個小孩,5個孫子,一家人住在2000年新蓋的房子里。外人看來,熏日子過得挺不錯??神R吉秀有她的苦衷,4個孩子里,除大女兒在農場割膠外,其余3個孩子都待業在家,加上讀書的孫子,讓這個在農場奮斗了四十多年老知青倍覺壓力,很有些傷感。

 

     廖厚碧,1965年的重慶知青,帶著孫女和丈夫走在她以前種過橡膠樹的地方,

膠林以40年為一個周期,現已砍光了,新栽的小橡膠苗要7年后才能出橡膠


廖厚碧   
  相比之下,同樣來自重慶的女知青廖厚碧就幸福多了。她也是1965年隨大批重慶知青來到這個”鳥不生蛋”的地方的,也是當衛生員,也發生了愛情故事,和一個湖南支邊的工人結了婚,也由于和馬吉秀同樣的原因,成為留守知青。
  現在60歲的廖厚碧已經退休。兩個小孩中,大兒子自己買了輛小面包車,做運輸生意,女兒則當了割膠工。老兩口的退休金加起來有一千多元,在橄欖壩這個小鎮足夠生活了。廖厚碧喜歡在飯后,帶著小孫女到房子后面的橡膠林走走,重溫殘留在腦海里的青春記憶。

 

穿行在莽莽橡膠林中的瀾滄江,以前兩岸全都是熱帶雨林,

許多知青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印跡,但已在歲月的消磨中變得越來越模糊了


橡膠園的故事       
  西雙版納的夜里從來不缺乏聲音。凌晨3點,草叢里的蟋蟀還在叫著,位于勐罕鎮的國營橄欖壩農場的割膠工們,就已經穿著完畢,戴著頭燈,拿著割膠刀,踩著露水,到附近的橡膠林里,開始一天的工作。此時的橡膠林,很多蚊子和螞蟥,所以出發前,他們要在鞋子上噴些殺蟲劑,防止螞蟥爬上腿。
  這是他們每天的工作開端,每個人負責上百棵樹的割膠。到了中午,他們提著水桶去收集橡膠汁,拿到場部稱重,然后就可以回家睡覺了。不過時不時還會被叫醒,去除除膠林里的雜草。他們的收入,按每天割膠后收集的橡膠汁重量計算。
  割膠工王剛干這活兒已經5年了,妻子李銳本來是學校的老師,為了養家糊口,也拿起割膠刀,參加了割膠大軍。
 ?。保梗罚鼓甑睫r場工作的李平,現在已是場開發區的一個領導了。他是云南思茅人,目前的主要工作,是教緬甸民眾如何種植橡膠樹和采集橡膠汁,使他們認識到“種橡膠除了錢多,還不冒風險”。
  李平介紹說,農場最有名的產品,莫過于“版納膠源”。1948年,泰國華僑弄了兩萬多棵膠樹到這種植,成為西雙版納最早的橡膠樹。橄欖壩農場真正建立于1957年,經過了轉業軍人、當地百姓、支邊青年和知青幾代人的努力,已經成為頗具規模的橡膠農場。


背景簡介
 ?。保梗罚改辏保痹拢保叭?,云南橄欖壩橡膠農場七分場條件簡陋的衛生所內,一名上海女知青因難產得不到有效的救治引至母子雙亡,引發了當地大規模的知青返城要求,橄欖壩這個在地圖上找不到的名字也因此而出名。1979年2月后,短短兩三個月,云南農場知青返城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很快變成了歷史。
  據《云南省志·農墾志》載:1968年,云南農墾系統開始接收安置省內外知識青年。到1972年,先后共接收知青10.40萬人,其中來自北京的8385人,上海4.76萬人,成都1.67萬人,重慶2.44萬人,昆明7038人。1985年,除2252人繼續留在農墾系統外,其余全部返回城市。

 

歷史的鏈接:知青老照片

 

 

 

乘車·墾荒·開拖拉機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