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明(8)
提出西方文明的崛起是耶穌之后第二個千年的下半葉唯一最重要的歷史現象的,既不是“歐洲中心論”,也不是“東方中心論”。這是不言自明的觀點,而此中的難題在于這是如何發生的。
毫無疑問,緊跟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很多人也探討過以亞洲經濟模式應對危機的辦法。但是,就連最熱心的文化相對論者也未建議,我們該回到中國明朝時代的體制。當前自由市場和政府干預的倡導者之間的爭論,說到底,是可識別的西方思想派別之間的爭論:亞當·斯密的追隨者和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信徒,還有少數仍然堅持追隨卡爾·馬克思的忠誠死硬派之間的爭論。這3個人的出生地——克科底、牛津和特里爾,不言自明地說明了問題。在實踐中,世界大部分地區現在都已融入西方經濟體系。在這種體系中,如斯密所提出的,市場確定大多數的價格,決定貨物的流動和勞動分工,但政府扮演了一種接近于凱恩斯所設想的角色:出手干預市場,試圖平緩商業周期、減少收入不平等。
作者:[英]尼爾·弗格森 譯者:曾賢明 唐穎華 出版:中信出版社
對于非經濟體制而言,則沒有值得爭論的。在全球各地,大學機制都在向西方標準靠攏。醫療科學組織管理方式一樣,從秘密研發直到第一線的健康護理莫不如此。如今大多數人都接受了牛頓、達爾文和愛因斯坦所揭示的偉大科學真理,即使不認同這些真理,他們在發現流感或支氣管炎的癥狀時,也會急切地尋求西藥的治療。只有少數幾個社會在持續抵制西方營銷和消費模式的侵入及西方生活方式本身。越來越多的人吃的是西方食物,穿的是西式服裝,住的西方風格的居所。就連西方所特有的工作方式——每周工作五到六天,朝九晚五,每年享受兩到三個星期的假期——也漸漸成為通行的模式。同時,西方傳教士竭盡全力向世界其他地方輸出的信仰,已為1/3的全球人口所接受,并在全球人口規模最大的幾個國家中產生了可觀的效果。甚至連西方所開創的無神論思想,也取得了驚人的發展。
每過一年,就有更多的人像我們這樣購物、學習,像我們這樣保持(或不顧)健康、祈禱(或不祈禱)。漢堡、本生燈、邦迪、棒球帽和《圣經》:不論你走到哪里,你都無法輕而易舉地避開這些。只有政治體制領域才存在巨大的全球差異。
所以說,提出西方文明的崛起是耶穌之后第二個千年的下半葉唯一最重要的歷史現象的,既不是“歐洲中心論”,也不是(與之對立的)“東方中心論”。這是不言自明的觀點,而此中的難題在于這是如何發生的。在15世紀后,西歐文明實力超過了從外面看來更具優勢的東方帝國,此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很明顯,僅靠西斯廷大教堂之美是沒法給予充分解釋的。
這個問題表象的回答是(如果不叫贅述的話),西方以其帝國主義擴張性統治了全球。如今,對于很多人而言,提到歐洲帝國列強所犯下的罪行,他們仍然情緒激動,義憤填膺,怒不可遏。論及罪行,這顯然是事實,而且,本書也并沒有剔除這些內容。同樣明顯的是,不同的殖民形式——通過殖民地還是強取豪奪,導致的長期后果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從歷史角度看,帝國并不能就西方統治世界給出充分的解釋。在被馬列主義所譴責的帝國主義出現很久以前,世界上就存在過很多帝國。事實上,16世紀見證了大量的亞洲帝國崛起,實力顯著提升,版圖大面積擴張。同時,查理五世所構想的版圖從西班牙直到低地國家的大哈布斯堡帝國的擴張事業失敗后,歐洲支離破碎,四分五裂。宗教改革引發了一個多世紀的圍繞宗教開展的戰爭。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