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害蟲”——隋建國的藝術動力

2012年3月在“佩斯北京”為隋建國舉辦的大型個展中,隋建國力作傾巢而出,從1987年直到今天的作品,總數達20件?!霸谖业拿恳患髌防?,都能再明確不過地找到當時的社會背景因素?!彼褰▏f。

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助理編輯 朱曉佳 實習生 魏晨捷

作品《地罣》是二十多塊幾百公斤重的巨石,每塊都被螺紋鋼網緊緊束縛住。“罣”同“掛”,是懷念、記憶的意思。隋建國取它的字形:上面是個框,下面是石頭。 (羅曦/圖)

隋建國說,在他的每件作品里,都能明確地找到當時的社會背景

2006年,北京“環鐵”測試基地,進行提速試驗的火車就在環鐵藝術區里的藝術家工作室外一圈又一圈風馳電掣,不舍晝夜,鬧得人心神不寧。當時隋建國感慨:“藝術家覺得自己總是走在時代前面,其實政府比他們急得多。速度不斷提上去,最后是為了什么?”

隋建國在“環鐵”上選了12個點,用12臺攝像機同時錄像半小時。這12段未經剪輯的錄像同步播放,就是作品《大提速》。

6年過去了,2012年3月在“佩斯北京”為隋建國舉辦的大型個展中,《大提速》又一次出現。作品還是那個作品——行人、鐵路、馬車、火車……還是那個問題——速度不斷提上去,最后是為了什么?然而每位觀眾的答案應該和當初有所不同,如今與“大提速”緊密相連的兩個詞是“溫州動車”、“劉志軍”。

這次展覽,隋建國力作傾巢而出,從1987年直到今天的作品,總數達20件。“在我的每一件作品里,都能再明確不過地找到當時的社會背景因素。”隋建國說。

隋建國作品《衣缽》。中山裝正面的殘舊是作者主觀意圖的表達。“中山裝”系列是他最有代表性,也賣得最好的作品。 (受訪者/圖)

每個中國人都穿著看不見的中山裝

1995年初,隋建國在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任教,他與同系另外兩位青年教師展望、于凡成立了一個工作小組,宗旨是“專門針對和自己有關的、具體的社會問題產生作品”。

就在這一年夏天,中央美術學院搬離王府井,教師們認為這是商業對文化的驅逐。拆遷之際,隋建國的小組就地取材,把廢棄的畫稿、鋼筋水泥、破桌爛椅等堆在一起,命名為《開發計劃》。“算是教師對拆遷的表態,當時我們也沒有其他平臺。”隋建國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