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歷史的不同面相之八】抗戰后中國鞏固、強化國家權益的曲折歷程(下)

宏觀地看,可以說從1942年盛世才擺脫蘇聯控制歸附中央政府,直到1962年伊塔事件后蘇聯在疆勢力基本退出,中國主權在新疆與蘇俄控制新疆的企圖,斗爭了二十多年,最終取得了勝利。

責任編輯:劉小磊

宏觀地看,可以說從1942年盛世才擺脫蘇聯控制歸附中央政府,直到1962年伊塔事件后蘇聯在疆勢力基本退出,中國主權在新疆與蘇俄控制新疆的企圖,斗爭了二十多年,最終取得了勝利

[上篇回顧:通過抗戰,中國光復了全部大陸國土,收回了臺灣和澎湖,這已經眾所周知了,而過去很少提到、但意義同樣重大的,是南海諸島的歸我版圖、陸地一些爭議地區主動權的獲得和新疆的內附,這幾件事對于后來的影響,都非同小可。上篇回溯了南海問題和中緬邊境問題的由來,本篇從新疆問題的解決談起。]

1942年,原來有意投靠蘇聯的盛世才,眼見蘇聯在蘇德戰爭初期嚴重失利,潛在的對蘇不滿爆發,有意反正“內向”,但又首鼠兩端。國民政府當機立斷,出兵新疆,盛世才反悔不成,蘇軍悻悻而退,民國國旗遂取代“六星旗”飄揚天山南北,我國六分之一的國土,從此脫離北極熊之掌下。 (南方周末資料圖)

新疆“內向”及蘇聯的反撲:“第二東突”事件

然而與上述的一切相比,中國在抗戰期間除抗日外,維護國權的最重要成果和隨后受到的最大挑戰,恐怕還是新疆的內附及隨后的風波。

1942年,幾乎與廢除不平等條約同時,原來“有心使新疆脫離中央政府,投靠蘇聯”(沈志華:《中蘇結盟與蘇聯對新疆政策的變化(1944-1950)》,《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的盛世才,眼見蘇聯在蘇德戰爭初期嚴重失利,潛在的對蘇不滿爆發,有意反正“內向”,但又首鼠兩端。

國民政府當機立斷,出兵新疆,盛世才反悔不成,蘇軍悻悻而退,民國國旗遂取代“六星旗”飄揚天山南北,我國六分之一的國土,從此脫離北極熊之掌下。

盛世才脫蘇內附,從中國國家權益和中華民族利益的角度講,是中國政府重新落實新疆主權、保衛國家權益、抵制外來控制和防止外部勢力分離新疆地區的重大成就。近年來我國學界對此也是有共識的(王建朗:《試論抗戰后期的新疆內向:基于〈蔣介石日記〉的再探討》,《晉陽學刊》2011年第1期)。無怪乎,當時蔣介石自豪地宣稱:新疆歸順中央,是“國民政府自成立以來最大之成功”(古屋奎二:《蔣總統秘錄》第13冊,臺北中央日報社1977年版,64頁)。

盡管后來蘇聯一度反撲,但新疆歸我的大勢,終不可逆矣。

蘇聯對此并不甘心。1944年,蘇聯策動了大規模的“東土耳其斯坦(或譯東突厥斯坦)人民共和國”武裝起事。

當時,由蘇聯人裝備和指揮的、擁有強大坦克、炮兵和騎兵的“東土(東突)民族軍”,武器精良,訓練有素,從中蘇邊境附近的“三區”(伊犁、塔城、阿勒泰),向新疆內地長驅推進,漢族居民遭到野蠻屠殺。

中國軍隊就像抗戰時面對優勢日軍那樣,英勇抵抗,犧牲慘重。而所謂“東土耳其斯坦人民共和國”(如今國際史學界多把它稱為繼晚清阿古柏初立“東突”之后的“第二東突”),則在控制區建立了反華排漢的政權體系,確立了國旗國徽,發行了貨幣、郵票。

到1946年,東土民族軍一直打到迪化(今烏魯木齊)西郊的瑪納斯河,眼看新疆就要成為蘇聯的囊中之物,成為它在中亞的又一個“加盟共和國”。但是后來新中國取代了南京政府,對蘇聯采取“一面倒”的同盟政策,成為“兄弟黨”領導的“兄弟國家”,蘇聯也就改變了對新疆的政策,194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