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洋委員”的35年:“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怎樣參政議政

這是一群在全國政協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都無法復制的特殊委員。全國政協自1978年開始,吸納了十多位中國國籍的國際友人加入,至今唯一健在的是沙博理。這批“洋委員”們在政協中提出最多的建議是關于對外宣傳。

責任編輯:李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文革結束后,他們進入了政協,這是中國政府和人民對他們政治上遲來的認可。”

由于身體原因,97歲的全國政協委員沙博理已連續兩年沒有出現在兩會會場上了。

在2237名委員中,沙博理的身份很特殊:他不僅年紀最大,而且沒有中國血統——這位出生于紐約的猶太人,在革命年代來到中國,1963年經周恩來總理批準加入中國國籍。

沙博理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群體中的一員。全國政協自1978年開始,吸納了十多位中國國籍的國際友人加入,最早一位是馬海德醫生,至今唯一健在的是沙博理。

這是一群在全國政協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都無法復制的特殊委員。隨著本屆政協進入尾聲,他們在政協舞臺上的活動將滿35年,他們的時代正徐徐謝幕。

全國政協委員、馬海德之子周幼馬在2012年全國政協會議上。 (李細華/南方日報/圖)

“政協委員”和“政治局委員”

國際友人進政協,源自馬海德向胡耀邦提出的建議。

胡、馬兩人是相識已久的老革命,友誼始于延安。那時胡耀邦還是“紅小鬼”,馬海德則是醫學博士。1936年,兩個美國人穿越封鎖來到陜北根據地。后來他們的名字在中國家喻戶曉:醫生馬海德,記者斯諾。

馬海德當過八路軍總衛生部顧問和毛澤東的保健醫生。在延安的時候,馬海德就曾向周恩來要求加入中國國籍。當時周恩來回答:我們哪有國呀?我們只有一個黨。

1949年后,馬海德第一時間入籍。隨后他被任命為衛生部顧問。他拒絕了坐辦公室喝茶看報紙的生活,去最臟最苦的基層從事消滅性病和麻風病的工作。

“毛澤東心里頭喜歡我父親,周恩來知道我父親經過了革命考驗,鄧小平對我父親太了解了。他當選政協委員,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馬海德之子周幼馬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以馬海德的資歷,成為政協委員當然不在話下。只是由于他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