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語言不用非死不可?

世界上一共有七千種語言,到本世紀末,至少一半會滅絕。也就是說,平均不到兩個星期就會有一種語言從地球上消失。物種和生態系統正在崩潰,隨著小的、未書面化的語言的消失,人們關于這些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傳統知識也會失傳。

責任編輯:袁蕾 助理編輯 朱曉佳 實習生 魏晨捷

瀕危語言保護者們正在利用iPhone、YouTube、Facebook 等現代化的數字技術來傳播瀕危語言。 (東方IC/圖)

目前1.2萬說奧杰布瓦語的人中,已經有2700名Facebook使用者。

加拿大人將微軟軟件改成了因紐特人的語言,比如“文件”寫成了“ini”,“主頁”是“pigiarvik”,“保存”則是“jaggajairli”。

從網上看到和聽到自己的語言

世界上一共有七千種語言,到本世紀末,至少一半會滅絕。也就是說,平均不到兩個星期就會有一種語言從地球上消失。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斯沃斯莫爾學院的語言學家大衛·哈里森(David Harrison)將人類面臨的情況稱為“三重滅絕威脅”:物種和生態系統正在崩潰,隨著小的、未書面化的語言的消失,人們關于這些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傳統知識也會失傳。

2012年2月17日早上8點,哈里森和另外兩名語言學家,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瑪格瑞特·諾里(Margaret Noori)、加拿大Pirurvik因紐特語言文化健康中心的利那·艾維克(Leena Evic),在溫哥華會議中心探討了保護瀕危語言的研究。

這是美國科學促進會2012年會的議題之一。能坐下上百人的會議室里聽眾坐得稀稀拉拉。也許因為研討會的時間定得太早,人們來不及趕過來,也許正印證了哈里森的說法:在說服公眾的努力上,語言學家遠遠落后于從事生態保護的學者。

“語言是人類數千年科學和藝術的儲藏室——從對生態規律的觀察,到創世神話。一種語言消失,失去的不僅僅是說這種語言的社群,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