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歷史的不同面相之七】抗戰后中國鞏固、強化國家權益的曲折歷程(上)
通過抗戰,中國光復了全部大陸國土,收回了臺灣和澎湖……但意義同樣重大的,是南海諸島的歸我版圖、陸地一些爭議地區主動權的獲得和新疆的內附,這幾件事對于后來的影響,都非同小可。
責任編輯:劉小磊
通過抗戰,中國光復了全部大陸國土,收回了臺灣和澎湖,這已經眾所周知了,而過去很少提到、但意義同樣重大的,是南海諸島的歸我版圖、陸地一些爭議地區主動權的獲得和新疆的內附,這幾件事對于后來的影響,都非同小可
[上篇回顧:抗戰后,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實質性的提高。二戰結束之際,盟國方面原擬安排中國赴日受降并參與占領日本,因故未能實現。1945-1946年,中國軍隊赴越南受降,成為近代以來的空前絕后之舉。]
我國今日在南海主權斗爭中持有的態勢,仍然要拜托抗戰后的遺產。圖為2003年11月份菲律賓空軍航拍的我南沙群島美濟礁建筑群。 (環球網/圖)
當然,像入越受降抵制法國、幫助越南獨立這樣的國際行動,雖有助于凸顯中國的“列強”地位,但如果不慕虛名而求其實,一個國家、民族的真正地位,還是要從自己的事做起。自己首先不受別人欺負,才能談得上真正幫助別人不受欺負。而自己的人民首先不受“自己人”的欺負,才能談得上真正不受外國人欺負。而這不僅是民國歷史的真正短板,也是至今仍然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以后我們還要談到這一點。
歸根結底,正是由于這一點解決得不好,對外維護國家權益的斗爭盡管成果輝煌,仍留下許多缺陷與遺憾。1942年以后,中國雖然在法理上抹去了“半殖民地”色彩,但從事實上收回國權,還是抗戰勝利的結果。這一豐碩結果的許多部分,如今仍然隱而不彰;同時還有許多重大的遺憾,仍然有待揭示。
在領土方面,大家都知道,通過抗戰,中國不僅光復了全部大陸國土,收回了日據已半個世紀之久的臺灣和澎湖,而且還有過去很少提到、但意義同樣重大的幾件事:南海諸島的歸我版圖,陸地一些爭議地區主動權的獲得,以及新疆的內附,這些成績,對于后來的影響,也非同小可。
民國的遺產:南海諸島——兼評所謂“地圖開疆”說
過去,中國即便在王朝強盛時代,也缺乏海權意識。西沙、南沙,雖然一向有我先民活動,官府卻不在意。清末,李準水師雖曾巡視西沙,也未能駐守。遂使西沙、南沙在1930年代相繼為法國、日本所踞。民國政府雖于1935年出版《中國南海島嶼圖》,聲明主權,但當時國勢不支,不能實際驅逐入侵者。
近年,網上有人全盤否定民國時期維護國權的努力,把當時我國無力實爭、只能在地圖上標示主權的情況,一概譏為“地圖開疆”。其實,國勢弱時先作宣示,待國勢強大后收復,本理所當然。如果后來未能如愿,我們可以為之遺憾,并沒什么可譏笑的,因為這總比連宣示都不宣示、逆來順受、拱手讓人好吧?
假如無力實爭,就得承認既成事實,那么東三省曾經淪陷十多年,我們是不是應該在1932年后就把國界劃在山海關?如果這樣,東北后來還能收復嗎?
當然,反對譏笑,并不是否定史實??箲鹎?,我國的很多主權宣示,確實是無力實爭,只能“地圖開疆”。但抗戰后就不同了。
1946年10月,法國軍艦重占南沙,引起中國抗議。法艦被迫撤退后,國民政府派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