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普京,莫斯科不相信眼淚
他需要和西方領袖一樣,拿出實實在在的治國本領,給俄羅斯帶來意義長遠的改變。
他需要和西方領袖一樣,拿出實實在在的治國本領,給俄羅斯帶來意義長遠的改變
截至3月5日凌晨,根據俄羅斯中央選舉委員會對60%選票的統計,統一俄羅斯黨候選人普京得票已升至64.65%,大幅領先于其他4位對手。當夜,普京在支持者舉辦的集會上登臺演說,面帶淚光,言語哽咽。
盡管普京的發言人將流淚的原因解釋為“冷風的吹襲”,但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這是因為勝利的來之不易:去年12月初國家杜馬選舉舞弊丑聞發生后,俄羅斯各地的示威活動接連不斷,民眾冒著零下二十幾度的嚴寒走上街頭抗議,要求普京下臺。十幾年來一直追隨普京的財政部長庫德林和普京的恩師索布恰克的女兒都站在了他的對立面,以至于很多媒體預測選舉會進入第二輪。
過去十幾年,因為硬氣和酷,因為多才多藝,因為敢和美國叫板,普京一直是俄羅斯民眾和媒體心目中的寵兒和偶像,對他的個人崇拜使他幾乎成了神,媒體上充斥著民眾對這位強人的頂禮膜拜。權力之于普京,恰如孩童手中的玩具,隨意把玩,幾乎到了予取予求的地步。但民意如流水,抗議的聲浪讓普京走下了神壇,此次的眼淚更是說明他也是一個普通人。
本次普京以六成以上的票數當選,說明俄羅斯的反對派還不成氣候。但由于再次出現了選舉舞弊的指控,久加諾夫和普羅霍羅夫已經宣布不承認選舉結果,抗議活動的延續,是可以預見的。普京未來的總統生涯,注定困難重重。而抗議情緒的發展取決于,普京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吸取這一教訓。
從彼得大帝到勃列日涅夫
在葉利欽當政的上世紀90年代,法制形同虛設、經濟極不穩定、國際地位一落千丈,那段經歷對于很多俄羅斯人而言宛如噩夢。普京正是在此情勢下橫空出世,通過一系列快刀斬亂麻的舉措,讓國家從混亂走向穩定。那時候,他是人民心目中的彼得大帝。
普京在各種場合表達了新政府的執政理念:俄羅斯已經在國際競爭中落伍,面臨嚴重危機,沒有時間可以浪費,必須放棄不切實際的民主幻想,維護秩序和穩定,一切服從經濟發展大局。所以,必須提高政權的一致性和效能,強化國家職能,以解決復雜的社會矛盾。
從1999年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前,俄羅斯經濟始終高速增長,一掃最初十年的頹勢。這期間,俄羅斯GDP年均增長6.9%,遠遠超過世界平均4.7%的增長速度。“世界十大經濟體”、“金磚四國”等頭銜接踵而來。2007年,俄羅斯名義GDP達到1.25萬億美元,首次超過1989年的水平,這被認為是俄羅斯經濟徹底擺脫轉型危機的標志。蘇聯解體時的巨額外債,被大規模提前償還,至2008年8月1日,俄羅斯外匯儲備達到峰值5965.66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普京的聲望也因此達到了頂點。環顧四周,他相信自己不可取代,他想永遠執政。為了鞏固權力,他將3個黨合并為統一俄羅斯黨,在議會占絕對多數,可以通過任何他想通過的法案。普京還取消了州長直選,取消了杜馬選舉單選區制,抬高了組黨和參加杜馬、總統大選的門檻。他相信,這一切都是必須的,他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國家。
2011年年中,普京擔任主席的“統一俄羅斯黨”對參加杜馬選舉的名單進行了投票,結果有一張反對票。普京當即問道:“這位異議分子是誰?你能站出來嗎?” 現場鴉雀無聲,沒有人站出來。普京停了一會又說道:“這張票白投了。”其自信和霸氣可見一斑。
誰也沒有想到,幾個月后的杜馬選舉終結了普京的好運。俄統黨的支持率下降到不足一半,互聯網上的選舉舞弊視頻,則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民眾的不滿爆發了。
對俄羅斯人而言,他們幾千年來一直不斷地在尋找一位領導者,一位卓越的沙皇,能快刀斬亂麻一般解決國家存在的所有問題。普京一度是大家認定的那個人。
因此,面對他那些威脅憲政、加強個人集權的舉動,大多數人寧愿選擇看不見,更有人將之看作普京硬漢魅力的一部分。但十年過去了,混亂的結束讓民眾不再需要強人,很多人厭倦了普京;而那些困擾日常生活的現實問題,開始日益變得扎眼和難以容忍:
金融危機使得俄羅斯經濟出現了負增長,盧布大幅貶值;貧富差距過大,俄羅斯收入最上層的10%與最下層的10%平均所得相比,2007年兩者差距16倍,高于歐洲平均水平6到8倍;腐敗嚴重。梅德韋杰夫在一次座談時脫口而出“有時我真想判處腐敗官員死刑”,從另一側面證明了當局治理腐敗的“黔驢技窮”。反對者因此認為,普京正在把俄羅斯帶入類似勃列日涅夫的停滯時代。
從彼得大帝到勃列日涅夫,俄羅斯的民意完成了一個輪回。正如尼克松在《領導者》中所說:“一個國家在其發展的某一時期需要某種領袖,而在另一時期也許需要另一種領袖了,并且這些不同時期是迅速地接踵而至的。”對普京來說,未來的總統任期意味著,過去那套克里斯瑪的東西已經不靈了,他需要和西方的領袖一樣,拿出實實在在的治國本領,給俄羅斯帶來意義長遠的改變。
普京的未來
眼下,俄羅斯最緊迫的問題還是經濟。從蘇聯后期開始,俄羅斯經濟成了典型的“石油國家”,經濟結構嚴重依賴油氣產業。普京上任之后,盡管確立了擺脫“能源附庸”的產業振興計劃,然而十年過去了,俄羅斯依舊依賴石油和大型制造業的發展模式。在增長最快的2007年,能源和原材料產品占出口商品的比重高達90.2%,僅石油和天然氣兩項就占出口總額的64.2%。
如今的俄羅斯似乎正在重復上世紀70年代蘇聯的老路。當時石油價格的急劇上升掩蓋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和要求進行根本改革的呼聲,從而拖延了經濟改革的進程。普京上臺以來國際油價一直在漲,直至2008年的97.26美元的最高點,這與這一時期俄羅斯的經濟騰飛正好重合;第二年,在新一輪金融危機打擊下,猛然下跌了約35美元,而俄羅斯GDP增長率亦下挫為-7.88%。
顯然,能源并不能給俄羅斯帶來大國地位的復興,相反,俄羅斯已淪落為資源輸出國,和真正的大國地位漸行漸遠。金融危機初期,俄羅斯還津津樂道于其免受金融風暴侵襲的成功,甚至高調介入冰島“財政破產”救援商談,雄心勃勃地放出構建“盧布體系”的豪言壯語,而旋即到來的股災、外資抽離和油價的下跌,卻讓眾多俄羅斯人幾乎一夜間從理想回到現實。根據美國能源部估算,國際油價每桶每變化1美元,俄羅斯的外貿收入就隨之變化14億美元。脆弱的經濟體系是俄羅斯崛起的最大軟肋。而世界各地勘探出的頁巖氣田已經拖累了天然氣價格,將來石油價格也不可能再有過去的上漲速度。
而與美國相比,俄羅斯的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增大。蘇聯最強盛的時期,GDP相當于美國的60%;1991年蘇聯解體時,俄的經濟相當于美國的10%。2011年俄羅斯的GDP也僅相當于美國的12%左右。
而大量“石油美元”的流入培養了政府、企業和居民的惰性, 延遲了早就應該進行的結構調整。2005年8月4日,普京簽署命令,將514家國有企業和549家股份公司定為無權私有化的國有戰略企業和戰略股份公司。這些公司主要是天然氣、石油、鐵路和軍工企業。以銷售額衡量,僅23個寡頭或集團就控制了俄羅斯1/3以上的工業,同時控制著16%的就業崗位,并掌握該國所有銀行業資產的17%。“今天是部長,明天是銀行家;今天是銀行家,明天是部長”,這是列寧在八十多年前對壟斷資本的概括,而這句話仍舊適用于今天的俄羅斯寡頭。壟斷導致了低效和腐敗,更何況法律部門還無權對其調查,結果自然是每況愈下。私營中小企業也找不到生存空間了。
對普京來說,剩下的時間也許只有6年,而不是原來預想的12年。千頭萬緒中,他必須在經濟結構調整等帶有根本性意義的方面給俄羅斯帶來轉變,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彼得大帝,而不是一個曇花一現的政客——畢竟,彼得大帝興建了彼得堡,把一個中世紀的俄羅斯帶入了現代化的軌道。普京要靠什么來樹立自己的歷史地位呢?等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