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國企民企和諧共處論”是一廂情愿

2012年兩會上,針對眾多人關注的反壟斷問題,前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表示,老百姓對壟斷企業有不滿,不是壞事。同時他表示,對所有企業不管民企國企,公眾的批評應該促其提升,而不是罵倒。

壟斷企業與市場企業是癌細胞與正常細胞之間的關系

想必李榮融先生很累,一直為壟斷企業辯護,這可是個苦差事。2012年兩會上,針對眾多人關注的反壟斷問題,前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表示,老百姓對壟斷企業有不滿,不是壞事。同時他表示,對所有企業不管民企國企,公眾的批評應該促其提升,而不是罵倒。

李榮融先生之所以在任卸任一直理直氣壯為央企辯護,是因為他相信以下幾條:市場不存在國進民退(他的結論匪夷所思),目前是國退民進;壟斷企業可以通過市場的辦法解決效率與公平問題;壟斷企業可以與民企和平共處,壟斷企業是明星,相當于湖人隊的科比,民企相當于那些配合者、拱衛者。

上述三大理由全都一廂情愿,經不起辯駁。

國進民退之明顯,路人皆知。李榮融先生所舉出的數據是國資委管轄的工業企業的數據:1998年到2010年間,國有企業的戶數占比從39%下降到4.5%;主營業務收入占比從52%下降到27%;利潤總額從36%降至27.8%;從業人數從60.5%下降到19.2%,貢獻的稅收從65.5%下降到37.2%。

這一數據遺漏了非工業企業與金融企業。據銀監會網站的數據,截至2011年12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為111.5萬億元,同比增長18.3%,總負債為104.3萬億元,同比增長18%。中國銀行業總資產規模由2005年底的37.47萬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100萬億元以上,6年間增加了2倍多;凈利潤也從2005年的1850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一萬多億元,增長4.6倍多。穩定的利差、由銀行安享的資金溢價是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銀行業成為國內最賺錢的行業之一。有測算認為,銀行業人均凈利潤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人均凈利潤的12倍。

央企數量是在減少,占據的資源卻急劇增加,從原油到資金,重要資源盡在掌握,還通過子公司、孫公司等,拓展更多的資源,即使是以市場導向的各地方政府也不得不向央企陪笑爭取項目,原因無他,央企掌握的資源是中國經濟領域內最便宜、最精華的資源,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有很多人認為,通過股份制改造,通過董事會、監事會等制度,國有壟斷企業可以走上市場化之路。這是美好的想象,源于不顧現實的閉目塞聽。到目前為止,央企的資產回報率、投資效率并未有根本好轉。根據地方公布的數據匯總,僅僅2011年國資委下屬的央企與地方政府協議簽約的投資項目就超過10萬億,某些省份一個省就超過2萬多億。2012年央企的投資規模仍比較龐大。比如,安徽去年新增央企投資規模4225.1億元,實際完成投資3117.31億元,今年全省新開工項目目標瞄準4000億元。

總體投資效率如何呢?有數據認為,兩大石油巨頭海外投資虧損居多,湯敏先生則指出,央企現在27萬億的總資產,凈資產10.5萬億,去年的凈利潤不到1萬億,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約8.4%,剔除息稅后的總資產回報率約3.2%,還不及銀行的1年期基準存款利率3.25%高。

圍繞壟斷企業的一些現象顯示,它們已經出現尾大不掉、利益固化的現象,如果說天價吊燈只是浪費,對外投資失誤只是失職,那么團購商品房與寶馬車已經是公眾利益轉化為小團體利益,高鐵的天價洗臉盆是腐敗,中石化四川銷售公司在達縣的房地產開發甚至陷入高利貸嫌疑、占據了當地房地產市場的半壁江山,拿著央企之雞毛,允許合資公司與孫公司無度攫取社會資源。

正因為壟斷型央企的董事會等設置無法從根本上提高央企效率,將行政基因轉變為市場基因——既然有壟斷溢價,為什么要辛苦轉變基因——通常而言,國企只能在公益、市場無法涉足之處存在,退出競爭性市場領域。目前的情況顯然是反其道而行。李榮融先生顯然是想違背所有的常識而行。至于壟斷型企業與民企和平共處,對不起,壟斷企業與市場企業不是湖人隊的科比與其他球員之間的關系,而是癌細胞與正常細胞之間的關系,能獲得壟斷溢價的公司不可能與其他市場化企業和平共處。

李榮融先生對民企“四不足”的總結頗為到位,信息不足、信用不足、培訓學習不足、遇到困難時受到的幫助不足。要彌補這些,更需要公平的市場和嚴厲的規范,而不是任由一群可怕的壟斷企業明星,斷了民企的后路,讓民企的行為更短期化。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