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馬友友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正是將橫跨歐亞的古絲綢之路沿線的音樂藝術、人文風景重新呈現,連接起不同文化的一個組合。

在舞臺頂端投射下的幾道藍黃交錯的光束中,馬友友和他的絲綢之路合奏團成員走上舞臺。57歲的馬友友仍帶著孩童般天真的笑容,而他領銜的這個合奏團可能是世界上最混搭的音樂團體,成員來自二十多個不同國家。他們特征鮮明的面孔和服飾,讓合奏團具有了獨一無二的識別度。

2000年7月,在馬薩諸塞州西部的坦格爾伍德音樂節上,馬友友第一次將這些音樂家聚集在一起,創辦了“絲綢之路音樂計劃”,合奏團因此誕生。在融合了吉卜賽音樂、室內樂、祭典音樂和魯特琴等元素的基礎上,絲綢之路合奏團致力于保存各國文化遺產,并努力創造一種跨文化表演形式。

演出前,我聽了一位在中國教打擊樂的美國音樂家的介紹,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馬友友知名度這么高,本可以與世界頂級的樂團合作演出,為什么要做絲綢之路?他表達了對馬友友的敬佩之情。

只有真正聆聽過“絲綢之路”的觀眾才能體會馬友友的良苦用心。

藍黃光束營造出古代文明的時空幻境,在這個幻境里,大漠中的駝隊若隱若現,清冷的月與燒刀子的酒融合在一起,構成了每個人心里的西域?!督z路組曲》無疑是演出中最壯美的部分,它由4首曲目組成:《卡隆特》的靈感來源于古希臘神話的“亡靈擺渡者”,由西班牙作曲家、演奏家Cristina Pato用西班牙風笛演奏;2005年的《遠山》是伊朗作曲家及弓型魯特琴大師Kayhan Kalhor向絲路大平原游牧民族的致意之作;由中國琵琶演奏家吳蠻演奏的《藍》則是中國傳統歌曲《紅、藍、綠組曲》三部曲的一部分;尾聲《暮內瓦》是西班牙傳統地方舞曲的一種,以傳統打擊樂為基本節奏,多樂器合奏將樂曲推向高潮。

西班牙風笛、弓型魯特琴、琵琶、尺八、笙以及塔布拉鼓,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傳統樂器與大提琴、小提琴的合奏創造出一種特殊的音樂,讓人分不清來自哪里,屬于哪種文明。

馬友友曾舉過日本五弦琵琶的例子。琵琶上畫有中國的山水畫、波斯人的畫像,背后還有兩塊紅色的小石頭,這種石頭只有在非洲東部才能找到。這說明日本的五弦琵琶是由多個民族的文化組成的,這樣一件樂器可能經歷過多次旅行。

在演奏伊朗音樂家Kayhan Kalhor創作的《寂靜之城》前,馬友友將Kayhan Kalhor的弓型魯特琴和自己的大提琴放在一起以顯示兩種樂器的差異。“他的琴與我們的二胡、馬頭琴是親戚。”馬友友說。

“絲綢之路”正是將橫跨歐亞的古絲綢之路沿線的音樂藝術、人文風景重新呈現,連接起不同文化的一個組合。

“我們用很多方式來演出,從孩子們的教室到音樂廳,從博物館到露天公園和體育場。我們的成員有的閱讀音樂,有的即興表演,有的完全靠耳朵,有的作曲,有的使用其他媒介,比如電影、繪畫、電子等等。我們嘗試做成一個文化實驗室,擴大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想象力和包容力。”

每當一曲終了,馬友友總會激情萬丈地揮舞手臂抽走最后一個音,這個姿勢有一種策馬揚鞭的神韻,再加上樂團成員吳彤形容馬友友“喝酒不嫌多,聊天不覺晚”,這些形象混合在一起,也許就是絲綢之路上的馬友友吧。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