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變形記——造假流水線何以通暢無阻

既然有總攬大權的發審委存在,投行和審計機構常常借機推卸他們原本應該承擔的審計責任。每個審核環節都以為其他環節能堵住漏洞,甚至因利益關系而“睜只眼閉只眼”,結果卻造成了大規模的造假行為一路通行。

責任編輯:冉孟順 助理編輯 溫翠玲

銀廣夏造假事件,讓負責其審計業務的深圳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解散。

既然有總攬大權進行審批的發審委存在,投行和審計機構常常借機推卸他們原本應該承擔的審計責任,甚至合伙應付發審委的喜好,反向破解審核密碼。

綠大地造假上市案的爆發,也讓一條由投行保薦人、會計師事務所構成的“造假流水線”曝光于天下,也使得這些資本市場中介機構再次成為了輿論關注的焦點。

有些投行保薦人配合公司包裝,美其名曰“上市輔導期”。輔導過程中,公司在投行保薦人指導下明目張膽地進行包裝,目標就是欺騙公眾投資者——把原本垃圾的公司包裝得光鮮亮麗,并在股市高價發行圈錢。

如果說,保薦人是防范擬上市公司出現虛假信息披露、材料不實的第一道關,注冊會計師事務所就是擬上市公司財務審計中的第二道關。那么,在現行的新股發行制度中,發審委是把好企業上市信息公允性的最后一關。

但發審委的存在,讓投行和審計機構有機會推卸原本自己承擔的審計責任。既然有發審委總攬大權,投行和會計師事務所做的就不是認真審計發行人的財務信息的真實性,而是合伙應付發審委的喜好,以及通過一系列反向工程來破解發審委的審核密碼。

造假流水線

中介機構“灰色產業鏈”的存在,是對現有新股發行規則的玩弄與輕蔑。

事實上,一些投行和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已經形成造假上市的“灰色產業鏈”或“造假流水線”。在綠大地一案中,原上市公司管理層之所以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