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生于“惡搞”,死于廣告
從當年惡搞視頻只賺眼球不賺錢,到今天微電影的投資熱潮,社交網站、視頻網站、傳統企業共同開啟、發掘了這一原創視頻內容的商業潛力。
責任編輯:顧策 張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3月23日,廣告導演陳伯堅正在廣州拍攝他的第一部微電影《灰機灰機》。 (南方周末記者 陳新焱/圖)
從當年惡搞視頻只賺眼球不賺錢,到今天微電影的投資熱潮,社交網站、視頻網站、傳統企業共同開啟、發掘了這一原創視頻內容的商業潛力
2012年3月23日傍晚,廣州突然降溫。但在冼村附近一家酒店平臺上,卻是一副熱氣騰騰的場面。35歲的導演陳伯堅盯著眼前的攝像機。在他的對面,一個衣著單薄的男演員,正坐在平臺的邊緣,眉頭緊皺,拿著一瓶啤酒做獨飲狀。
他們正在拍攝一部名叫《灰機灰機》的戲。這是最后一場。“OK了”,一個多小時后,當陳伯堅終于說出這個詞時,周圍的十幾個工作人員和演員都歡呼起來。
陳伯堅拍攝的正是時下非常流行的“微電影”。微電影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六年前開始興盛的網絡惡搞視頻,如胡戈在2006年炮制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及其后的《春運帝國》等,那是一個只賺眼球不賺錢的狂歡時代。
但近兩年來,從惡搞視頻演化來的微電影,終于成為諸多新媒體以及傳統影視機構著力發展的一項細分內容,也為陳伯堅這樣從未拍過電影的草根電影人提供了一個成長機會。企業的參與投資,則又為視頻廣告行業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
從自娛自樂到企業敲門
2006年這一年,除了當時32歲的武漢人胡戈在炮制惡搞視頻外,還有一個“筷子兄弟”組合,幾乎于同時推出了音樂微電影《男藝妓回憶錄》、《祝福你,親愛的》。這個組合的兩個成員是1980年出生的廣告導演肖央和比自己大11歲的商演音樂策劃人王太利。
這些視頻贏得了無數的點擊率。但它們卻并沒有為創作者帶來實際好處。
胡戈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說,當時一方面是因為視頻網站才剛開始發展,市場還處于接納階段;另一方面,盜版猖獗,網友們上網就能看到許多制作成本上千萬甚至上億元的大制作,他們的原創作品很快就被埋沒,根本就沒有機會盈利。
在此后的兩年間,胡戈靠著東拉一點、西拉一點的贊助,雖然也拍完了兩個新片,《007大戰豬肉王子》和《007大戰黑衣人》,但他仍然需要依靠自己的老本行——音樂網站的廣告收入來維持生活。那段時間,他甚至一度搞起了速度輪滑,成了半專業級的高手。
而“筷子兄弟”在拍完兩個片子后也已解散。肖央忙著拍他的廣告片,王太利依然做著他的小生意。
但就在兩年之后,轉機來了。2009年9月,以搜狐、激動網、優朋普樂為發起人的中國反視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