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霾中國】超級站里的PM2.5超級戰
當國家治理PM2.5不力的爭論依然在延續時,一支“特種部隊”已在悄然起航。它是灰霾治理的關鍵科研戰隊——大氣超級監測站,不過,它也可能成為昂貴的中國式“花瓶”。
責任編輯:何海寧 實習生 鄭育杰 張馨苑 張路延
鶴山超級站尚未完工,工作人員在搬運揭示大氣秘密的“尖端武器”。 (南方周末記者 汪韜/圖)
當國家治理PM2.5不力的爭論依然在延續時,一支“特種部隊”已在悄然起航。它是灰霾治理的關鍵科研戰隊,不過,它也可能成為昂貴的中國式“花瓶”。
每天夜里,在這座砍光了樹的小山坡上,每隔半小時就有一束綠光垂直射向天空,持續15分鐘,似乎在夜空里探索什么。
廣東省鶴山市桃源鎮的村民頗為好奇。2011年5月以來,這里一直在施工。旁邊的避暑山莊抓緊時間做最后幾個月的生意,他們將可能因為廚房的油煙影響這棟房子而被迫停業。
2012年1月,一棟四層樓房拔地而起,樓頂也隨之豎起十多個桿子,除了避雷針之外,其余都頂著一個奇形怪狀的物件——有的像餐碟,有的像水龍頭,有的像淋浴頭。
“廣東省大氣超級監測站”,當這十個大字貼在樓頂時,這座神秘房子的身份終昭示天下,但這反而加重了人們的好奇心,什么是超級站?
奧運限行背后的“醫生”
對于一個北京人而言,奧運期間,他被要求單雙號限行,不準裝修房子,這些政策都和超級站對PM2.5的監測有關。
2006-2008年,旨在保障奧運空氣質量的CARE-Beijing大型研究項目實施。研究團隊追蹤了華北五省市的大氣污染,PM2.5是主要研究對象。
21個國內外科研機構,兩百余人參與,這儼然是一場戰斗:水平方向上,有固定的超級站、流動的監測車;垂直方向上,有鐵塔、氣艇、激光雷達、飛機和衛星。“超級站的監測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參與該項目的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邵敏教授說。
PM2.5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