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不能損害我們的改革開放政策”——專訪《鄧小平》作者傅高義
鄧小平不是反對政治改革。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題為《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的演講里說,中國需要政治改革。但是鄧小平怕中國亂,所以他主張先有安定,在比較和諧的情況下,慢慢搞政治改革。
責任編輯:袁蕾 助理編輯 朱曉佳 實習生 魏晨捷
1992年1月18日,鄧小平第二次南巡的第一站湖北武漢,他在武昌火車站站臺上與前來迎接的湖北省委書記關廣富、省長郭樹言等人談了20 分鐘,中心思想有兩點:你們要多做少說;誰反對改革開放,就讓誰下臺。 (侯根水/CFP/圖)
鄧小平不是反對政治改革。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題為《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的演講里說,中國需要政治改革。但是鄧小平怕中國亂,所以他主張先有安定,在比較和諧的情況下,慢慢搞政治改革。
——傅高義
“我不同意說鄧小平開始了改革開放,他的貢獻在于他成功控制了開放的進程。”2012年1月18日,傅高義在完成了900頁的《鄧小平》后,來到1963年他最初踏上的中國土地——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學演講。
2012年3月,傅高義花了10年時間寫作的《鄧小平》(《鄧小平與中國的變革》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獲得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萊昂內爾·蓋爾伯獎(Lionel Gelber Prize),該獎授予最佳英語外國事務非虛構著作。關于中國事務的著作還有基辛格的《論中國》入圍,但未能獲獎。
2000年,70歲的傅高義從哈佛大學退休。他1961年開始在哈佛學習中文和中古歷史,在哈佛有著“中國先生”的稱號。1972年他作為費正清的繼任人,成為東亞研究中心的第二任主任。1998年被選入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一直是受中國政府重視的漢學家和中國問題專家。
退休那年夏天,傅高義希望能“做一些能有所貢獻并能延續的事”。
傅高義1979年出版的《日本第一》,被認為有助于美國商界和政界對1980年代的“日本崛起”有所準備。在他看來,現在亞洲最大的問題是中國。
“寫中國我覺得不需要像《日本第一》那樣的書名,把中國專門列為第一號的標題,因為人們都了解中國非常重要。”傅高義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認為研究今天的中國,“沒有什么比研究鄧小平更重要的了”。
“對中國的現代歷程造成最大影響的人是鄧小平。”傅高義說,深入分析鄧小平的一生,可以揭示塑造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基本力量。
在寫《鄧小平》之前,傅高義出版過關于中國廣東的兩本書:《共產主義下的廣州》和《先行一步》。對于廣東和中國,傅高義有著自己的積累。比起前兩本寫中國的書,寫作《鄧小平》的難度顯然更高。
2011年9月《鄧小平》在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后,獲得熱烈的評論?!都~約時報》評論說:“它已被譽為紀念碑式的鄧小平傳記,迄今為止對中國驚人但卻崎嶇的經濟改革之路進行了最為全面的回顧。”華盛頓大學中國問題學者沈大偉說:“盡管其中許多信息未必是新的,但這是我們首次看到它們全都匯集在一本書中,并以學者的角度加以客觀分析。”
書名翻譯成《鄧小平時代》的中文繁體版即將于2012年5月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81歲的傅高義在哈佛家中,用漢語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電話采訪。
鄧小平(右一)一家和劉伯承(左二)一家。兩人一起抗戰,一起 打國民黨,配合緊密,“劉鄧”成了一個固定的稱呼。劉伯承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