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公平地看待他的貢獻和強硬”——傅高義·廣東·鄧小平
傅高義把鄧小平與袁世凱、孫中山、蔣介石以及毛澤東相提并論。與他們相比,鄧小平“將完成近200年來中國所要實現的使命,即找到一條中國的富強之路”。
責任編輯:袁蕾 助理編輯 朱曉佳 實習生 魏晨捷
“鄧小平時代下冒險的一步”
成為美國最有名望的“中國通”之前,傅高義首先是個“廣東通”。
傅高義寫過兩本關于廣東的書:《共產主義下的廣州》和《先行一步》。前者是寫1949年至1968年這20年間,社會主義制度在一個省份的建立和當地人對制度的適應;后者分析1978年至1988年這10年間中國社會制度形態的轉變。兩本書寫了新中國兩種不同的政治格局。在前一種格局下,廣東“落后”挨批,后一種格局下,它先行一步。
1975年鄧小平出訪法國,這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領導人首次正式訪問西方。傅高義知道有人認為鄧小平“獨斷專行”:“但他也讓一個貧窮受苦的國家變成了一個成功的國家,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帶領中國與世界接軌。” (CFP/圖)
1963年,傅高義在香港用一年時間做廣東研究。那時正處東西方冷戰時期,整個1950年代,美國沒有一個學者研究共產主義的中國。1961年傅高義在費正清的邀請下開始做中國問題研究。當時惟一可以近距離研究中國的地方是香港。在香港能接觸到《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還有一些政府工作報告,以及那時廣東省委書記陶鑄在1962年打開邊界時流向香港的廣東人——那些逃港者給他另一個角度的事實。
1969年,傅高義以范德塞的《蘇維埃統治下的斯摩棱斯克》為范本完成了他第一部關于中國的作品《共產主義下的廣州》。這本書描述了在共產黨執政下的一個省份所經歷的一系列深刻的政治運動,從土改、社會主義改造、反右、人民公社化、“大躍進”、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四清”運動一直到“文革”,他把那個過程概括為政治取代市場機制的過程,并在書中斷言:“最后,經濟結構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不得不回到他們不滿意的生活狀態。”這其中已經包含了不得不變革的理由。歷史證實了他的判斷。
這本拋棄西方學者的偏見去了解中國本來面貌的代表作,在美國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本書將成為社會學家們如何從外部世界研究共產主義中國的杰出范例。”費正清高度評價了傅高義這本書。
對中國1950年代到1960年代的研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