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20329)

我們也不排除“杜甫很忙”以及杜甫文化突然升溫,背后可能有網絡公關和文化營銷的魅影。但無論如何,惡搞也是一種個性解讀、另類表達,不妨對這種網絡文化寬容處之。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張彬

N0.1 惡搞杜甫,一場快閃式的網絡狂歡

《中國青年報》 2012年3月27日 湯嘉琛

原文摘編)最近,詩圣杜甫突然爆紅網絡,因為有人將語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圖涂鴉后傳到微博,引發了主題為“杜甫很忙”的惡搞風潮。經網友再創作后,杜甫時而手扛機槍,時而揮刀切瓜,時而身騎白馬,時而腳踏摩托,儼然無所不能。

杜甫是河南鞏縣籍名人,河南省詩歌協會會長馬新朝稱:“惡搞杜甫是無知的、淺薄的、低俗的。”今年又適逢杜甫誕辰1300周年,正大事籌辦的成都杜甫草堂對惡搞也不高興。不過,從網絡文化角度看,大可不必對此反應過敏。

惡搞是近些年新興的一種網絡亞文化現象,是年輕網友以諷刺、幽默、游戲的視角,來解構傳統、顛覆經典、娛樂大眾的一種網絡風尚。網絡惡搞是年輕人釋放內心壓力的一種新形式,是他們建構網絡身份認同的一種特殊話語,也是他們因為叛逆心理而反抗經典的一種文化儀式。單就最近這波“杜甫很忙”的惡搞熱潮來說,我們或許無需做太多高深分析。它只是偶然出現的、以模擬和戲仿為手段的、尋求快感和參與感的一場網絡狂歡。

與那些曾經流行過的網絡惡搞相比,“杜甫很忙”最突出的,是它充分利用了微博這個新型平臺。一方面,如今的微博儼然就是一個集聚了數億圍觀者的廣場,分享資訊、尋找娛樂是這個廣場的主流話語之一,這為令人捧腹的惡搞杜甫系列圖片創造了迅速流行的可能。另一方面,微博時代的高互動性和高參與性,吸引了眾多網友加入到狂歡隊伍當中。在微博場域的表演欲與分享欲的雙重裹挾之下,惡搞參與者實質上推動了一場關于智力、技藝、幽默感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