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一個同性戀——全美圍觀網絡性向歧視案
克萊曼提是性傾向歧視和網絡欺凌的雙重犧牲品。自互聯網發明以來,年輕一代最大程度開發并享受了信息技術的成果,現在,他們也開始被無節制的自由所產生的副效應困擾。關于網絡監管與信息自由的爭論,克萊曼提案會是一個分水嶺嗎?
責任編輯:史哲 張哲
克萊曼提是性傾向歧視和網絡欺凌的雙重犧牲品。自互聯網發明以來,年輕一代最大程度開發并享受了信息技術的成果,現在,他們也開始被無節制的自由所產生的副效應困擾。
關于網絡監管與信息自由的爭論,克萊曼提案會是一個分水嶺嗎?
等待拉維的可能是10年的牢獄和被驅逐出境的命運。 (Mel Evans/東方IC/圖)
2012年3月15日,美國新澤西州米德爾塞克斯縣法院,當陪審團宣布拉維“仇恨罪”等15項罪名成立時,這個20歲的前羅格斯大學印度籍新生驚愕地用手捂住了嘴巴——在美國,該罪曾長期用于打擊種族主義和新納粹集團。
如今,這個才華橫溢的計算機少年無論如何也無法理解和接受這個遙遠的罪名,縱使他已向法庭承認兩年前秋天的舉動確實過于幼稚和魯莽——2010年9月,拉維遠程遙控網絡攝像頭拍下室友泰勒·克萊曼提的同性戀行為并對外散布。3天后,對方跳橋自殺。
“我沒有仇恨任何人,我的朋友中也有同性戀。”拉維說。法庭上,他失去了照片里燦爛的笑容,他的律師堅持上訴,稱“這只是一個孩子過了頭的惡作劇”。
回望2010年的美國,克萊曼提逝去的9月恍如一段被詛咒的時光——僅僅30天內就爆發了6起同性戀青少年欺凌自殺事件,而它們發生的背景是:每年全美有數十萬同性戀青少年流浪街頭,他們被父母驅趕或因歧視而逃離,其中一半人曾想過結束生命。
克萊曼提自殺后,奧巴馬在電視講話中以此案敬告國民反思。2009年,他推動并簽署了一項預防仇恨犯罪法案,歷史上首次將“仇恨犯罪”的保護罩延伸至同性戀者,從而被視作美國司法一次里程碑式的進步。
然而,這項步履艱難的改革很快就引發無限的爭議和迷茫。在網絡新技術改變人們行為,并模糊公共與私人界限的時代,自由言說的邊界在哪里?
圖為喬治·華盛頓大橋。孤獨的克萊曼提從這里縱身而下,沒有和任何人告別。他在網絡上最后寫下的是:“正從喬治·華盛頓大橋上往下跳。對不起。” (趙望舒/圖)
“我依然愛你,但感覺到被背叛”
新澤西少年克萊曼提在生前的夢想很簡單:結交3個好朋友。但這并不容易,他太靦腆了,笑起來就像個女孩,而且審美情趣過于老土,話題總是圍繞音樂、歌劇、園藝和非洲矮青蛙。“就像一個中年人。”他的中學同學說。
相比之下,出生在印度的拉維則是個十足的活力小子。他喜歡擺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