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做有獨創性的研究
科學研究毫無疑問是研究者的熱愛和追求,并且通過研究成果對社會和人類有所貢獻。如何在研究中創新,做出有獨創性的研究,是研究者們探索和思考的問題。作者閱古思今,根據前人的經驗和自己的思考闡述了一些理解。
編者按
:科學研究毫無疑問是研究者的熱愛和追求,并且通過研究成果對社會和人類有所貢獻。那么,如何在研究中創新,做出有獨創性的研究,是研究者們探索和思考的問題。作者閱古思今,根據前人的經驗和自己的思考闡述了一些理解。
1.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
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的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是二十世紀思想文庫的經典,該書使庫恩一舉成名,并奠定了他在科學哲學與科學史的泰斗地位。庫恩在哈佛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后來改行去研究科學史。他的這種特殊經歷,幫助他建立了在科學史研究中的獨特視點。
庫恩提出了范式(paradigm)這一概念,他認為科學的每一個理論都具有自己的范式。比如,量子力學與牛頓力學就擁有不同的范式。觀察歷史就會發現,量子力學并不是在牛頓力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相反,它們有不同的研究對象、基本概念和解決問題的手段。甚至參與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都屬于不同的群體,庫恩稱之為科學共同體(scientific community)。他指出科學的發展不是連續的,而是間斷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