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季海談藝錄 (上)

朱季海是章太炎最小的弟子,朱先生以96齡遐壽仙逝后,他的忘年交、蘇州民間學人朱樹先生,為南方周末整理了他從1982年起記錄的朱季海談話錄殘稿兩萬多字,這是首次公之于眾。內中涉及對中外學界先賢的臧否,本報刊登時保留原貌,以存真意。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魏晨捷

朱季海是章太炎最小的弟子,朱先生以96齡遐壽仙逝后,他的忘年交、蘇州民間學人朱樹先生,為南方周末整理了他從1982年起記錄的朱季海談話錄殘稿兩萬多字,這是首次公之于眾。內中涉及對中外學界先賢的臧否,本報刊登時保留原貌,以存真意。——編者

朱季海(1916-2011) (何籽/圖)

我寫宋詩的書比錢鍾書好,卻出版不了

1982年5月9日 周日 拙政園茶室

這次我沒有條件去北京參觀韓默藏畫展,是最大的遺憾。要知道開這樣的展覽會是三十年來第一次,以后很難有機會看到這異常名貴的原作了。韓默作為一個私人收藏家,至少做了三件好事:一、把當時失散在俄國的一些歐洲名畫搜集起來,使它們不至于湮沒與損壞;二、讓美國人能欣賞到這些原作;三、讓我們中國人也能看到這些寶藏。當然真正能懂得、欣賞這些作品的人寥寥無幾,但是,我就能看出它的真價值。比如,上次在上海開的法國19世紀畫展,這些原作當然也是很了不起的,我看了以后就能講出每一幅作品的真諦,使我了解了我從來沒有去過的法國,那里的習俗、文化、生活等等。韓默就是個有眼光的實業家,而不是一般的億萬富翁,他做了一件有益于人類文化發展的好事。他的藏畫中最名貴的一幅作品是倫勃朗的油畫(《朱諾》),可是上次我在法國畫展上卻沒有看到他的原作,這是極為可惜的。韓默的113幅藏畫價值連城,倫勃朗的那幅,即使出1000萬美元也不賣。絕大多數人去參觀,都不能看出它們的藝術價值,它好,好在什么地方呢?現在我只好看畫展的說明書。搞藝術的人是應該去看看……

前記

2011年12月21日,農歷冬至夜,朱季海先生病逝于蘇州。

1949年后,他辭去教職,閉門絕戶,專心從事著述,有《楚辭解故》、《石濤畫論》等行世。

王元化1997年對筆者說:“朱季海是章太炎先生最小而最有才氣的弟子,如今活著的大學者中只有兩個人我最敬佩,一個是季羨林先生,另一個就是朱季海先生。”

朱 季海在“文革”中基本上沒有受到沖擊,因為他是“三無人員”(無單位、無職業、無工作),但他突然失去了生活來源,過去靠稿酬生活,一夜之間文藝出版單位 停業,稿費被取消。他寄放在好友家中的數千冊圖書資料被紅衛兵抄走,其中有一批他視之為身家性命的珍貴宋版圖書和絕版外文書,例如德文第一版的席勒文集, 連德國國家圖書館也只有一套。許多年后,他和友人談起這件往事仍痛苦不堪。

“文革”結束后,百廢待舉,像朱先生這樣國寶級的碩學鴻儒是大學 和研究機構爭搶的對象,最后南京大學名譽校長匡亞明慧眼識英雄,以優越的條件禮聘朱先生:一、月薪260元,不包括津貼、車馬費。二、每周上三次課,每次 為45分鐘。三、可以不參加一般非學術會議與活動。朱對第一條沒有意見,對第二條大有意見,他既然是給專家、教授上課,那么這種課就重在精而不在多,在質 而不在量,用不著像學生那樣一定要45分鐘地灌知識,半個小時授課時間足夠了。例如國際學術會議,大師巨匠、碩學鴻才級的學者半小時的論文、演講,有多少 精彩的見解,足夠與會者受用。對第三條他特別反感,明白提出,除了重要的學術會議,他不參加任何會議和活動,而且當天講課結束他要回蘇州老家。他的苛求跟 校方的條件相去甚遠,使這件優越的差使告吹。他也因此和家里的矛盾發展到分灶而食、視同陌路的地步。

從1982年起,筆者利用節假日跟朱先 生往來。筆者每每一早趕到拙政園和朱先生喝茶交談,有時聆聽先生解答前來討教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