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變”中的“老師”
稱謂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說明了社會等級結構?!袄蠋煛辈遄闵缃环Q謂,說明稱謂的紊亂,而稱謂的紊亂,又表明了文化系統的張皇失措,一個社會的不成熟亦由此可見。因此,我相信,“老師”這一稱謂不能長久。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魏晨捷
【社會語言學小識】
“共變”這個詞,是我從陳原的《社會語言學》中學來的。作者說,“共變是現代語言學常用的一個新術語”,“語言是一個變數,社會也是一個變數,語言和社會這兩變數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互相制約,互相接觸而引起的互相變化。”(陳原《社會語言學》北京,商務,2004年2版,頁3)社會語言學就是研究這兩個變數的互相關系的。
我不懂語言學,但是對“共變”卻多有體會。比如,近十年來,“老師”的稱呼泛濫成災。不管干什么的,只要一上電視,就都成了老師。我的鄰居在外企當會計,物業對他也是一口一個老師。形勢所迫,我也“老師”起來——去采訪導演李文化,張嘴閉嘴李老師,而李文化的太太也就成了侯老師。
有人說,楊瀾是始作俑者。她在電視上一口一個趙忠祥老師,把“老師”推向了全國。“老師”之泛化,電視作用巨大,不過,如果它傳播的語言在“共變”之外,恐怕也推廣不開。
批評楊瀾的人的理由是,趙忠祥的職業是電視主持,不是老師。其實,“老師”這個稱謂身兼數職,它既是職銜稱謂,又是關系稱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之耘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